天南地北西寧人·雲端故事會

在一座城,愛一座城

講述人:劉沛然

2020年12月01日17:23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我叫劉沛然,是個“90后”,從我爺爺那一輩開始,一家人就在西寧這座城市“生根發芽”了,這麼算起來,我應該是個地地道道的西寧人了。在北京生活過六、七年之后,我回到了西寧,現在成為一名黨媒的新聞工作者。

小時候我家住在小橋,離家不遠的地方就是個很大的農貿市場。上初中的時候每天中午都會回家休息,那個時候父母比較忙,市場裡的那些小飯館就成了我的“小飯桌”,炒粉、蓋澆飯、小籠包、麻辣燙、羊腸面……那時的小橋市場裡幾乎沒有我沒吃過的飯館。后來上了大學,去我憧憬已久的北京,但在離開關上家門的那一剎那,我突然有些不想走,或許是因為父母家人、親戚朋友﹔或許是因為對未知人生旅程的膽怯﹔或許是因為西寧太小了,小到這座城市的每條干道上、每個居民小區裡、每個黑夜和白天裡都存放著隻屬於我的童年和青春。

在北京的那段時間,時常在網上看到有關西寧的各種消息和宣傳,但不理解的是,為什麼所有關於西寧美食的宣傳都是千篇一律的“牛羊肉、青稞酒和酸奶”?其實在我眼裡,西寧這座城市的特色遠不止於此,甚至認為“沒有特色”才更是這座城市的特色——從天南地北來到這座城市的人們,帶著他們的記憶和文化與本地的傳統融合后形成的包容與厚重。就拿我熱愛的飲食來說,我去過國內很多地方,但絕大多數地方的飲食都帶著極其明顯的本地特征,比如昆明、海口、長沙、西安,但西寧不一樣,你可以在西寧找到各種本不屬於此地的餐飲風格,這些餐飲在保留了原本菜系精髓的同時也吸收了不少西寧本地餐飲的特征。

2018年底,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西寧,我家也從小橋搬到了海湖新區。剛開始極其不適應西寧的一切,比如去離家不到一公裡的“唐道·637”還要看很久地圖琢磨該怎麼走﹔西寧人盡皆知的“力盟”我卻不知道究竟在哪裡﹔打車時司機問我去哪裡,我卻無法描述隻能給司機看地圖定位……西寧近幾年變化太大了:高樓鱗次櫛比,商圈裡人流摩肩接踵,南北山變綠了、湟水河變清了……我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寧人總覺得從未來過此地。

不過這種不習慣並沒有持續多久,就算“京片子”講得再溜,說了十幾年的“青普話”還是很快帶我重新融入了這裡,也正是這段經歷讓我明白,任何一種語言的本質都是文化,隻要我沒有忘記家鄉的方言,那就一直屬於我的家鄉。

於我而言,能再次回到西寧,在這裡為自己的生活、為這個城市去努力,這是一件足以讓我安心的事。現在國內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西寧甚至不知道青海。假如有一天,這座城市因為我的工作、我的努力甚至是我而聲名遠揚,那絕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這也是我努力的目標。

最后,願西陲安寧。(甘海瓊整理)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