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西寧人·雲端故事會

火燒溝:一切都變了 變得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講述人:趙德興

2020年11月17日11:42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清晨,風和日麗,沿著西寧海湖新區寬闊的街道一路南行,向我記憶中的火燒溝走去,這幾年每每回到家鄉,總想故地重游,找回過去的記憶,紓解那久積於心的鄉愁。

一切都變了!眼下花香鳥語的火燒溝公園很難與昔日集中掩埋城市垃圾的溝壑聯系起來,很難與我中學時代學農七日留下無限感慨的小山村聯系起來!

1968年的秋天,我所在的青海新實校(現在的西寧市第十四中學)全校師生步行來到西寧市彭家寨公社的火燒溝,開始了為期一周的學農活動。誰料,短短七天,卻給我們這些“城裡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憶中的火燒溝是位於西寧市西南方向的一條山溝,山底溝壑交錯向南延伸近20裡,山上分散著許多小農庄,山坡上有一些並不集中的梯田。彎曲的羊腸小道連通著各個村庄,綠色不多,袒露的都是高原特有的土色。不過,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火燒溝還是有幾分古朴的田園風光,但令人遺憾的是,火燒溝是以“垃圾場”的身份聞名的。

很多人對火燒溝的第一印象無疑是垃圾場,城市的生活垃圾每天集中到這裡做填溝處理。我們班(當時稱“排”)就被分配到離垃圾場不遠的一個村庄,在這個村庄裡,不管站在村民的庄廓門口還是土夯的房頂上,隻要向下俯視,垃圾場作業的情形歷歷在目。汽車在土路揚起的塵土、焚燒垃圾產生的黑煙、填溝推土機的轟鳴聲、人們的嘈雜聲交織在一起,打破了鄉間原有的寧靜和閑適。遇到刮風的日子,幾裡開外就能聞到垃圾散發出的惡臭氣味,生活在火燒溝的鄉親們顯得十分無奈。

與此同時,火燒溝水的金貴也是最令我們難忘的!猶記那時西寧城區普遍用上了自來水,而火燒溝的農民卻依然延續著吃“窖水”的歷史。

在農戶家吃飯不限量,但用水是限量的。我們小組七個男娃住在一個家境相對好一些的農戶家,他家有一個容積比較大的水窖。窖水是渾濁的,吃前要放在桶裡沉澱一下,盡管這樣,水窖對生活在火燒溝的每一戶家庭來說,是一種“剛需”和“固定資產”,是一種“財富”。

農民在院子裡或打麥場挖個約3、4米深的坑來蓄水,坑沿上留幾個小口引雨水流進,為了防止牲畜糞便流入,小口用網狀東西隔著,坑口安裝上蓋子加把鎖,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水窖,隻有在雨水較為充沛的夏季水窖是不鎖的。當地農民調侃說:“在這個地方生活,要想說個媳婦(討個老婆)女方家還要問問你家有幾口水窖。”

50多年過去了。如今,記憶中的火燒溝和小山村不知去向了。眼前是青山綠水、繁花似錦的濕地公園和一排排的高樓大廈。火燒溝的變化之大,如果不算“浴火涅磐”,也稱得起翻天覆地!

2013年退休以后,我幾乎每年都要回家鄉避暑。西寧是一年一變化,漫步倘佯在火燒溝景區綠蔭道上,我為此行找不到“故地”不免有幾分“失望”,但我更情願放棄舊憶來欣賞如今火燒溝的美麗景色,更願看到當代火燒溝人喝著干淨的自來水而流露出的幸福笑容!(蔣瑩整理)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