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溝村,昔日窮山窩 今朝幸福村

鄭思哲

2020年11月17日09:50  來源:青海日報
 

前溝村村民為樹莓越冬做著准備。

  金色渲染著大地,一片片枯黃的樹葉散落在鄉間的小道上,田地裡堆積起一捆捆秸稈,西寧市湟源縣申中鄉前溝村呈現出一幅豐收時節最恬靜的秋日美景。

  樹莓產業顯特色

  在這靜謐的秋日裡,青海樹莓農業產業化有限公司的樹莓田地裡卻是一番熱鬧忙碌的景象。

  一株株接近一米高的樹莓灌木開散著紫色的葉片,格外顯眼。此時,二十余人分為幾人一組,分組站在長著樹莓的田埂周邊。每一組最前面的人負責將樹莓灌木放倒,其余的幾個人則用鐵锨把土覆蓋在其上。

  這就是樹莓獨特的越冬方式。

  在田裡干活的人當中,52歲的馬常芳是青海樹莓農業產業化有限公司的老“股東”了。自青海樹莓農業產業化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馬常芳就把家裡約1公頃(15畝)的土地流轉給了公司。“每年每畝土地的流轉費為500元,土地流轉出去后自己還可以來這裡打工賺另一份收入,樹莓結果后還有分紅,現在家裡光我一個人的收入一年就有1萬多元了呢。”雖然馬常芳戴著口罩,但她的眼神中透露著對如今生活的滿足。

  但曾經的前溝村並沒有在馬常芳的生活裡激起任何波瀾。“全村人均耕地面積隻有0.14公頃,主要種植小麥、青稞、蠶豆、馬鈴薯、油菜籽等農作物。除了種地,就是以外出務工為主。”前溝村第一書記趙雪彬說,2015年全村有精准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35戶114人。

  如今,前溝村已經實現了脫貧。不僅如此,像馬常芳這樣利用樹莓種植發家致富的農戶已不僅僅在前溝村。截至目前,公司已建成高原樹莓種植標准化生產基地約433公頃,以“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的發展模式為基礎,分布在申中鄉前溝、莫布拉、韭菜溝、大山根、立達等5個村。公司通過土地流轉直接帶動當地及周邊農戶達1500余戶,僅土地流轉一項使農戶戶均年增收2100元。

  此外,前溝村通過2016年實施的約42公頃樹莓經果林種植項目,實現了在2016-2020年5年間,全村318戶農戶每年分紅收益12.5萬元。

  作為青海樹莓農業產業化有限公司的根基,樹莓種植產業早已成為前溝村的“金字招牌”。

  依靠著樹莓產業,前溝村建起了樹莓山庄,並圍繞著樹莓山庄打造高原美麗鄉村,並已建成了集種植、儲藏、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群。

  “每年的7、8月份我們都會接待大量的游客,特別是周末,一天就有近萬人。”公司項目經理王祖舜說,除了發展旅游,公司還早早布局樹莓的精深加工產品。“2014年我們公司蓋了自己的扶貧車間,用來加工以樹莓為主要原材料的樹莓酒、樹莓飲料、樹莓果醬等產品,產品認可度也在逐漸上升。”王祖舜說。

  產業帶動迎變化

  樹莓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村裡的農戶們致富增收,村裡的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0月22日,迎著午后的暖陽,在村裡的“老年之家”吃了一頓香噴噴的面片后,76歲的顏生明和老伴互相攙扶著,走在村裡的小路上。他們身影過處,是一條條干淨整潔、通行條件良好的硬化路﹔是一盞盞明亮節能的路燈﹔是一株株道路兩側金枝搖曳、品種繁多的植被﹔是一個個分類明晰的垃圾桶。

  走過保留至今的村裡舊時生產隊的大院,顏生明頓了一頓,眼神穿過藍色的大門,記憶隨著目光穿梭了時光,眼前似乎又看到了村裡尚未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舊日樣貌。

  從前,腳下村裡的主干道狹窄、泥濘,更不用提通往各個村民家中的小路了。“下雨准是一腿的泥,如果穿薄一點的褲子,褲子一准會粘在腿上。”顏生明說,當時村裡通行條件很差,交通不便,村民們一年也去不了幾回縣城。道路兩旁也沒有路燈,天一黑,出門回家就隻能借助月亮的微光,若是遇到陰天,那隻能摸黑走路。

  從前,前溝村道路兩旁也不是美化、彩化的綠化帶,而是雜草叢生、氣味刺鼻的垃圾角。“以前村道兩旁還有人蓋著牲口圈,垃圾也是隨意傾倒在道路兩側,既沒人收拾也沒人管,哪有環境衛生可言。”顏生明說。

  收回目光,顏生明轉身向背后的廣場走去。廣場上亭台長廊佇立、白鴿嬉戲,老人們或坐在空曠處閑聊,或在涼亭下對弈,或在長廊中奏樂為樂。這場景讓顏生明收回了思緒,感受著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給村子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4年,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讓前溝村徹底改變了舊貌。不少危房、舊房得到了改造,村裡道路做了硬化、拓寬,垃圾也開始有專門的保潔員清潔、定點堆放,還會有專門車輛隨時拉運清理。健身廣場、景觀廣場的建設給村民們提供了娛樂健身的好去處。

  隨著樹莓產業不斷擴大,前溝村也借此開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在已經實施的美麗鄉村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村裡后續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種植苗木育希望

  “昨天我還一直在單位協調苗木出圃的事,現在已經基本確定了。明年年初,剩余的樹苗就可以出圃用於荒山的植樹造林,到時候你們就能拿到分紅了,這些年的辛苦終於能換來回報了。”在村“兩委”的辦公室裡,“第一書記”趙雪彬的話語,讓56歲的村民安延邦喜笑顏開。

  趙雪彬與安延邦所談論的,是前溝村的扶貧綠化苗圃。2016年,前溝村在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的支持下,通過六盤山育苗項目開展綠化苗木種植,安延邦作為當時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被納入到了該項目中。

  但是苗木種植周期長、成本也比較高,包括安延邦在內的不少貧困戶當時並不是很理解為什麼村裡要搞苗木種植。

  此時,村“兩委”班子的作用凸顯了出來。“有個團結、強大的黨支部是村裡各項事業持續發展的關鍵”。趙雪彬說,看到貧困戶們有疑慮,村“兩委”班子帶頭出資,成立了湟源進財種植專業合作社,以村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村級種植專業合作社形式,帶動全村貧困戶開展苗木種植。“按照合作社與農戶們簽訂的分配機制,育苗的分紅最多能分到9萬元左右,最少的也能分到4萬元。”

  在此期間,趙雪彬經常聯系自己所在單位青海省林草局相關處室的專家來村裡指導種植戶們育苗,漸漸地,大家都有了心得,苗木的存活率逐漸提高,長勢也慢慢好了起來。“今年苗木長勢特別好,最好的長了50厘米左右呢。”安延邦說。

  2019年,苗木種植終於讓安延邦看到了回報。當年,前溝村出圃苗木31000株,收益15萬元,按照此前簽訂的分配協議,當年安延邦得到了6000多元的分紅。

  在安延邦的精心照料下,他所種植的0.46公頃左右的苗木都已長到了齊腰的高度。按照趙雪彬的計劃,這些苗木都將在明年春季時節,被栽種到圍繞著前溝村的荒山上。“這樣不僅樹苗有了去處,村裡的自然環境也會得到進一步改善,公益林面積也會得到相應增加,有利於村裡實施林下產業發展項目,村裡發展鄉村旅游將更加具有優勢。”趙雪彬說。

  如今,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前溝村先后實施了高標准造林、苗木繁育、中藥材種植、羊肚菌種植、天然林保護、貧困戶危舊房改造、村集體經濟、互助資金等項目,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貧困戶生產生活貧困境況明顯改善,村民精神富足感和獲得感普遍增強,特色種植齊頭並進,前溝村面貌煥然一新。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