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北岸。 通訊員 聶文虎 攝
2018年10月,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揭牌,標志著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將由此步入嶄新階段,祁連山再度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總面積5.02萬平方公裡,森林、草原、荒漠、濕地生態系統均有分布。其中,青海片區總面積1.58萬平方公裡,涉及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縣、德令哈市,包括青海祁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仙米國家森林公園、黑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等保護地。
深秋,我們走進了祁連山大草原。
祁連山中鬆柏森森青草依依,茂密的森林與芳草似乎是祁連山主體形象的一部分,然而我們感受和向往的依舊是祁連山中一座座連綿不斷的雪山,以及綠意蔥蘢的祁連林海煥發出的勃勃生機。萬畝造林工程彰顯了祁連縣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中捍衛國家利益,維護國家生態屏障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決心。
沿著高大岅峽谷的盤山公路,我們進入祁連草原採訪,黃昏時分才走出夕陽映照的峽谷。此時,兩山間寬闊的河谷地帶,青草已變得枯黃,黑河緩緩流淌在山谷間。膘肥體健的牛羊如雲朵般輕輕移動著。遠處積雪的托勒南山連綿不斷,雪山草地,靜默的河流,騎馬歸來的牧人,偶爾狂吠的藏獒與草原深處的裊裊炊煙構成一幅動人的高原牧場風景畫。
作為因祁連山而聞名的祁連縣,近年來,對109家礦山進行了集中整治,實施生態恢復。先后投入資金4000余萬元,對地處縣域西部的野牛溝鄉沙龍灘等黑土灘進行集中治理。依托18個生態管護站,聘請1686名管護員對祁連山國家公園內的森林草原資源進行巡護。2017年全面啟動總投資6.13億元的“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項目,對礦山治理、草原生態恢復、農村環境整治以及河網建設等發揮了巨大作用。
站在祁連縣城附近的牛心山北坡,放眼望去,如今見到的是大片不到半人高的青海雲杉樹苗。據說這裡曾是天然林,后開荒變成坡耕地。退耕還林新種的樹苗雖然還小,但在植被恢復、改善地質條件、防塵等方面已初顯成效。“再過個5到10年,小樹苗長大,萬畝造林的具體效果充分顯現,就會形成森林包圍城鎮的發展新格局。”祁連縣委書記韓向暉說。
當晨曦穿透卓爾山的蒙蒙霧氣,林間的小鳥開始歡唱,陳衛華起床去八寶河畔的公園中晨練,楊鬆也開始了一天的工作……51歲的陳衛華是山東濟寧人,35歲的楊鬆是江西撫州人,兩人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卻都選擇和家人定居在祁連縣。
從幾幢二層小樓到高樓林立,從泥濘土路到平整的柏油路,從塵土飛揚到空氣清新,祁連縣一天天發生著看得見的變化。
祁連縣堅持“一優兩高”發展戰略,持續狠抓“三城三區”創建、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重點,創新工作理念、整合資源要素,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強化管理措施、統籌城鄉發展,祁連縣已逐漸成為人們向往的宜居之地。
在穩步推進綠色發展進程中,祁連縣從解決生態保護、生態管理、生態修復、生態補償、生態利用等關鍵問題入手,採取有效措施和方略,依托國家項目建設,筑牢紅線,精准對接切入點,使生態文明建設在種養(植)殖產業結構調整、農牧民增收、森林水源涵養與調節氣候功能的增強、生態系統功能改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多重效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繼續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向綠色要發展紅利,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中的突出位置,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擔當,書寫祁連發展新遠景,探索出一條在資源富集、生態脆弱地區實現科學綠色發展的新路子。”韓向暉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