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裡的民生“大文章”

2020年11月04日09:46  來源:青海日報
 

  據衛星雲圖顯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空氣活動頻繁,建議藜麥種植戶,以每畝100毫升防凍劑原液稀釋后噴洒藜麥田﹔

  結合當前牧草長勢和氣候條件,預測今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各地家畜夏季轉場適宜時間為6月下旬,轉場前隨時注意臨近天氣預報,以防不利天氣的影響,另,轉場時家畜需要消耗大量體力,故日行進距離不宜超過10公裡﹔

  水文信息顯示:5月21日08時布哈河水位3196.65米,流量23.20立方米每秒﹔沙柳河水位3281.88米,流量為6.39立方米每秒﹔根據實地調查測量裸鯉洄游產卵主要河道水溫在13℃左右,預計,7月中旬達到洄游高峰期將出現“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奇觀﹔

  ……

  在人們的印象中,天氣預報主要是預報天況、氣溫、降水、風向和風力等氣象變化,而防凍劑噴洒、牛羊轉場、裸鯉洄游等似乎不在天氣預報的范疇內。沒想到的是,天氣預報也可以這樣做,在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服務上更加精細,使預報的准確性和參考價值大增。

  “小預報”發揮民生“大作用”

  9月20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郊的藜麥地頭,種植戶尚文忠正在准備無人機防凍液噴洒:“8月10天,德令哈市氣象台向我們種植戶發布了11日后將有霜凍的預警,大家提前5日做了無人機防凍劑噴洒,果真在當天的霜凍后,藜麥沒有受到任何凍害,今天准備再做噴洒,預防25日的霜凍。”

  說起氣象預報的好處,尚文忠給大家算了一筆賬:“今年種了400畝藜麥,一畝地正常收入2500元,然而一次霜凍基本就是減收一半,所以真的要感謝氣象台,今年避免了50余萬元的損失。”

  尚文忠還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雨順種植合作社有40戶種植戶,都接收氣象台的預報,不僅如此,每次噴洒哪種防凍劑效果好,什麼時候噴洒,噴洒多少量都有氣象台精准提醒服務,效果又好又省心。

  同一時間,地處都蘭縣諾木洪農場種植戶謝守忠收到了格爾木市諾木洪氣象站發來的提示短信:諾木洪地區20日夜間可能會出現沙塵天氣,請種植戶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做好田間管理。“摻了沙子的枸杞根本沒人要,幸好氣象站的短信發得及時,要不我這些枸杞就全完了。”謝守忠便早早地用塑料布蓋住了晒場上正在晾晒的枸杞。

  “時至今日,天氣預報不僅要報得精准,還要發得精心及時,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對生產生活的指導和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青海省氣象局副局長高順年說。

  陰晴冷暖每天上演,風霜雨雪隨時而來。天氣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是最直接顯現的。而幾百字的一條短訊,幾句話的一個預警,不僅讓人民群眾暖了心,更保障了生命財產的安全。

  科技先行讓氣象服務“快准狠”

  “現在天氣預報究竟是怎麼制作出來的?一個小時以后的雨停都能及時預測出來!”9月27日,看著手中天氣預報顯示,准備出門辦事的西寧市民王先生發出了感嘆。

  近年來,由於青海氣象預報系統設備的改造以及技術的升級,天氣預報才真正實現了“快准狠”。

  “10年前,青海省的天氣預報質量處於全國倒數。2019年,我們24小時晴雨預報准確率已經達到全國中游水平,主要城鎮24小時晴雨預報技巧位列全國第11名,天氣預報水平落后的局面逐漸在改變。”青海省氣象台台長馬元倉說。

  現在,走進青海省任意一個氣象台,都會看到天氣預報服務人員依托“青海省氣象台綜合業務平台”制作當地天氣預報。在這裡,實況資料分析、短時臨近預報、災害風險預警、環境氣象監測、決策氣象產品……圖文並茂,一目了然。

  “這個新平台真的是效率‘加速器’,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重點進行參考、下載使用,並結合當地實際稍作加工訂正,即可開展各項服務。”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氣象局局長喬小龍說。

  2019年1月1日,青海省智能網格預報實現單軌運行,每日8次滾動發布全省0到240小時內5×5公裡、逐3小時全要素短臨天氣預報。

  2020年6月1日,青海省氣象預報服務統一數據源的網格預報業務正式運行。以前天氣預報員重點在研究天氣圖上,現在則是依托“一張網”。

  馬元倉指著密密麻麻的分布在青海省乃至周邊地區的各類氣象站點和格點數據說:“在這張網上,隻要提供經緯度數據,就可以生成當地精准的天氣預報。”

  截至2020年7月底,青海省各類氣象站點已達到1056個,氣象監測密度還在不斷增加。此外,風雲4號衛星系列產品、葵花衛星產品、衛星天氣應用平台、三維閃電定位監測預警系統等隻在新聞中出現且代表最先進氣象監測預報的高端技術早已參與到了青海省日常的天氣預報當中。

  以“天氣”為引精心民生服務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正如氣象服務,把天氣變化告訴老百姓是氣象事業的立足點。而進入新時代,氣象部門不僅要報准天氣預報,還要盡可能多地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求,因地制宜,多方位改善民生。

  春夏時節,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美麗的草原靜靜鋪展,牛羊肥壯,草長鳥翔,雪豹、普氏原羚等珍稀物種頻現鏡頭。

  正是當地生態環境的逐步向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祁連縣政府也規劃了旅游發展的藍圖,越來越多的當地百姓也因此吃上了能實現脫貧致富的“旅游飯”。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為此,除了做好常規天氣預報外,青海省氣象部門圍繞青海省委省政府“一優兩高”戰略,利用部門優勢,開展科研攻關,努力做好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工作。

  2018年青海省生態氣象中心開始組建運行,2019年三江源、祁連山、黃河源生態氣象分中心正式運行,建成生態氣象數據管理、服務分析、產品發布三大平台及業務、服務、技術、科技支撐、人影保障、制度標准六大體系。同時,圍繞生態保護和建設需求,青海省氣象部門形成6大類23種生態氣象服務產品。

  其實,這只是氣象服務的冰山一角,在他們看來氣象服務永無止境。

  在美麗的金銀灘草原上,坐落著海北州牧業氣象試驗站,別看這站點地處偏遠,但它是全國氣象部門兩個牧業氣象試驗站之一,為中國氣象局首批野外科學試驗基地,也為當地百姓、政府提供著牧業發展的寶貴數據。

  該站先后開展草原蝗虫氣象預測預報關鍵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環青海湖地區典型生態監測試驗及評價方法研究、湖濱濕地植被保護與恢復技術及試驗示范、氣候變化對海北州農牧業影響評估研究等十幾項科學研究並積極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今天,青海氣象人不再是蒙頭做科研,他們定期拿著產品走進田間地頭、居民農戶,詢問需要,推廣服務,不斷改進。“百姓的一句肯定,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獎勵和動力。”格爾木市氣象局局長才仁扎西說。

  從出行指南到生態環境、農牧業發展……青海氣象正在更高效、更精心、更細致地服務百姓,多方入手做好民生這篇“大文章”。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