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歸之處是故土

陳 曦

2020年10月30日09:38  來源:青海日報
 

  一場秋雨后,空氣中彌漫著清冷的氣息。麻什藏村通向遠山的一條小路兩旁,間隔種著青稞、油菜、洋芋。眼下洋芋莖葉由綠轉黃,逐漸枯黃,到了收獲的時節。

  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遜讓鄉麻什藏村,一個位於湟水之畔和祁連山余脈的普通小村庄。洋芋是這裡的傳統作物,也是獨特的風味,不需要精細加工,隻需簡單蒸煮,便甘香可口。

  一大早,米存民和哥哥米存庫從縣城趕來,兄弟倆的目的地是離村子不遠處的一片20公頃田地。“這就叫黑金剛,你看這形狀漂亮吧?”踏進地裡,米存民把一整片葉子撥到一旁,另一隻手將土壤掏出一個小坑,一顆暗紫色閃著金屬色澤的根莖就出現在眼前了。

  “黑金剛”是米存民帶領貧困戶試種的洋芋新品種,去年收獲時,黑金剛一天賣了1000多單。米存民說,原來的土豆品種1公斤隻能賣0.8元,現在黑金剛收購價格是4元,附加值更高。

  “90后”米存民回憶,小時候一天三頓飯都吃洋芋是常事兒。村子裡家家戶戶都是用泥塊做的牆、蓋的房子,吊頂全是用報紙糊出來的,一到下雨的時候就漏水。土地多半是山地,無論大家如何辛勞,日子過得並不富裕。面對現狀,每個人都在想著如何“破局”。米存民父親的腦子活絡,靠著村裡的“優勢資源”——洋芋、土雞、牦牛肉,開起了農家樂。

  那時,米存民已經從警校畢業,當了一名警察。經過一段時期的觀察,米存民發現了商機:許多顧客都是奔著農家樂的土雞去的。米存民看在眼裡,也在盤算著家鄉農產品的價值。2013年,米存民下定決心,辭去城市裡的“鐵飯碗”,投入到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大潮中。他辭職的原因很簡單,外面的世界再大,終歸還是家鄉好,他回到村子裡,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起初,米存民的想法是帶著鄉親們一起養雞、種土豆,統一品牌,由已經談妥的渠道售出。但路並不好走,第一年,村裡沒人相信這個模式,米存民拿著自己的一點積蓄,又借了錢,湊夠20萬元,自己蓋了雞舍。米存民的第一批小雞仔有近1萬隻,有一部分還是他賒回來的。他一個人的能力有限,村民們都不相信他。那一年,盡管技術不成熟,但他並沒虧本,反而見了一點點效益,這讓他很高興,心裡有了譜。

  轉年,米存民將雞苗數量提高了一倍。他計劃著,自己養的這批雞快上市之前,再給村裡的貧困戶免費發放雞苗,出欄后直接收購,以此保障穩定的、持續的市場供應,然而這總歸是他的計劃。“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當年開春后,雖然米存民防疫做得相當嚴格,本該到了第四個月出欄的時候,卻趕上了禽流感,他家的雞“全軍覆沒”,一下子損失了40萬元。

  回想起這件事,米存民深有感觸。“其實大學生創業,挫折很多。我后來才知道所有搞養殖的必須要考慮到禽流感風險的問題。當時的農牧局領導們也過來看了,他們覺得我一個大學生創業不容易,給了我16萬元的資金支持。這真是雪中送炭!當處理好消毒、清理等前期的一些籌備工作后,我用這16萬元資金又去購置了一批雞苗,從頭再來。遇到困難了就把自己打趴下,絕對不行的。”

  新購置的雞苗順利上市了,跟著米存民養雞的農戶也多了起來,近千戶貧困戶領到了免費雞苗、種上了新品種土豆。規模逐漸形成了,但新問題又來了,渠道沒打開,農產品出現了滯銷。

  2015年前后,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到了黃金時代,米存民深知必須搭上互聯網這趟車,大通青藏百靈農畜產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因此成立。在此之后,他又自建電商平台“青藏農畜林產品網”,還與本地鄉鎮的26家農村專業合作社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在大通縣城區開了兩家電商實體體驗店。

  乘著東風,在米存民的努力下,走出大通的農產品種類從個位數增加到近二百種,訂單量從一單到每天六七百單。米存民的“黨支部+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了近千戶貧困戶致富,僅去年利潤就達到了160萬元。目前,大通農村電商網點覆蓋、運營率已達到88%,洋芋、牦牛肉還賣到了“北上廣”。

  米存民告訴記者:“家家戶戶原有的泥牆現在變成了磚牆,平房蓋成了兩層樓房。隻有兜裡有錢了,才有能力去修建自己的家園,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