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鵝卵石鋪砌的鄉村路。青海日報記者 葉文娟 攝
金秋九月,走進位於門源回族自治縣東部的珠固鄉東旭村駱駝脖子社的“高原桃花源”,會讓你有種恍若穿越的感覺。
穿過一座人工開鑿的山洞,眼前豁然開朗,路面、圍牆皆由光滑的鵝卵石鋪就而成,民宅正門實木雕花修建,古朴雄渾,牆壁彩繪,或白牦牛,或奔馬圖,庭院干淨、綠滿家園,遠處的山峰層巒疊嶂、雲霧繚繞,宛若仙境……
東旭村有33戶133人,距門源縣浩門鎮80公裡,平均海拔2380米。依靠水草豐美的祁連山草原,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保持著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
走進東旭村村口小廣場,隻見一排生態文化宣傳長廊很是醒目,靠北面的牆上“不忘初心頌黨恩,黨在我心中,永遠跟黨走”的大幅標語十分搶眼。
近年來,東旭村通過“村兩委+”模式加強黨建、設立生態學校和生態課堂、建設生態宣傳長廊和宣傳櫥窗等形式,深入廣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及新發展理念等,立足祁連山生態自然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積極帶動農牧民群眾成為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的主力軍。
“我們每周都會召集村民到村活動室,向村民宣講黨的好政策,宣講國家公園相關知識,提升廣大群眾對祁連山國家公園的認知度。”東旭村黨支部書記田完麻才郎對記者說。
走進農庄,各具特色的民宿在鮮花綠樹的環繞中若隱若現延伸到路盡頭。這個三面環水、三面環山的小村落,曾先后獲得全國休閑農業示范村、省級生態示范村、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海北州最美鄉村等稱號。
2012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東旭村牧民楊公保當智和妻子開了一家農家客棧,從剛開始隻能接待八九個客人,發展到現在能容納四五十人的民宿,八年時間,他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妻子魏蘭措回憶起以前的日子十分感慨。“那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全靠丈夫外出打工維持生活,孩子們想吃零食還得拿個雞蛋去換。現在生活好了,這全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啊。”
“是啊,比起以往交通不便,出村都難的日子,現在的東旭村風景好,生態好,村民的生活更好……”楊公保當智笑呵呵地說。
在保護生態中實現發展,用發展成果來推動生態保護。東旭村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發展的共贏。
體驗古老的“華熱”婚俗、田園採摘、圍牆彩繪、藏族手工體驗坊等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村旅游項目,讓游客享受了更加真實、更具深度的旅游體驗,村裡也逐步形成了集創意、加工、展示、銷售為一體的文化產業鏈條。
田完麻才郎介紹,在游客中不定期開展“順手淨山、處處淨水”等活動,樹立發展旅游經濟環境質量並重的觀念,以河暢、水清、山綠、景美的新東旭來吸引游客。
56歲的村民張能君不僅是村裡的生態管護員,還是吉祥農庄的庄主。村裡的變化和村民精神面貌的改變,他都一一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我們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這裡,保護好這裡是大家的心願。”張能君說。
如今,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東旭村的現狀,通過項目帶動,全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配套趨於合理,自我發展能力顯著提升,農牧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產業為主導,以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為補充,全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融合發展,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