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添枝增葉

魏 爽

2020年10月28日10:02  來源:青海日報
 

國慶長假期間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

西寧文旅體育進社區系列活動。

西寧市陽光小學舞獅社團。

千人徒步文化體驗活動。

洋芋花海藝術節。資料圖片

秋高氣爽的十月,放眼青海大地日新月異的繁華城市,山水之間的村舍,遼闊的草原牧場,萬人鍋庄跳起來,幸福的花兒唱起來,歡樂的輪子秋轉起來,吼秦腔、唱紅歌、聽賢孝、逛圖書館、看電影、聽音樂會……處處都能看到異彩紛呈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向人們展現著一幅幅和諧新畫卷。

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民群眾對於精神食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對於青海來說,繁榮社會主義文藝,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既是推動和促進我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化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開創新青海建設新局面的題中應有之義。

引領新風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快車道

在貴南縣塔秀鄉塔秀村,“好長輩”“好兒媳”“好干部”“好學生”“好青年”等文明實踐推動完善村規民約、倡導文明風尚﹔在互助土族自治縣,規定彩禮6萬元以內,酒席不超過15桌,每桌600元以下﹔在門源回族自治縣東川鎮寺爾溝村,村“兩委”建立了“紅黑榜”,群眾踐行村規民約的主動性進一步提高,村容村貌整潔亮麗,鄰裡和諧相助,人人爭模范、戶戶爭先進……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飛入尋常百姓家”,新時代文明實踐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上學期孩子來‘四點半課堂’做作業后,明顯比在家裡作業做得更好、更快、更聽話,所以我再次把孩子送來。”熊海珍的奶奶微笑著說道。為了豐富小區兒童課外生活,解決學生放學后作業無人輔導以及家長下班前孩子托管的問題,開拓學生課余活動的天地,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東街社區開設了“四點半課堂”,在溫馨的房間裡,設有寫字桌、圖書、游戲區,有專人管理,家長們再也不必上著班還牽挂孩子。

文化館內,主題閱讀推廣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村裡的文化廣場上,百姓宣講員講得入耳貼心﹔活動室內,志願者帶著鄉親們快樂健身……走進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東至溝村,大通縣新時代文明建設志願服務總隊正在開展“描摹大通小康助力鄉村振興文化志願服務在行動”活動。活動現場,一曲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青海民間小調,一場場曼妙的民族舞蹈,無不表達著對祖國母親的無限熱愛和美好祝福,現場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說起這些年群眾文化生活的新變化,大家有目共睹——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免費開放,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家書屋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一項項務實舉措陸續推出,一個個文化民生工程逐步展開,一次次文藝活動走進群眾。目前,全省共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0家,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3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2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1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個﹔省級文化旅游產業示范基地103家,文化旅游企業6385家,直接或間接從業人員106萬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66處﹔公共圖書館52個,文化館55個,國有博物館2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69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4169個。

滿足新期待,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節節攀升

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質量也同步提升。近年來,青海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通過增加文化供給,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公共文化需求。

“藍藍的天空白雲朵朵,粼粼的湟水繞城而過……”每周一、周四下午,在西寧市七一路西社區老年大學音樂班教室裡,都會傳出陣陣悠揚的歌聲。這個社區老年大學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搭建多項自我展示的平台,不斷完善社區娛樂生活,促進了居民身心健康發展,共建文明和諧的社區環境。

耍社火、扭秧歌、看皮影、吼秦腔、展彩車、賞書畫、籃球比賽、拔河比賽……連續7年,湟中區李家山鎮勺麻營村春節期間都會如約舉行農民藝術節,活動的“品牌效應”吸引著十裡八鄉乃至省城市民前來參與和觀賞。“在實現物質脫貧的同時實現精神脫貧,不僅要讓群眾鼓起‘錢袋子’,更要讓精神文化生活豐富起來。”勺麻營村黨支部書記李國成深有感觸地說。

今年6月至10月,我省開啟青海“黃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全省83項文旅活動全面調動了文旅市場的積極性,隨著各類惠民促消費活動覆蓋面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各類電子消費券密集發放,各類商家、文旅企業、餐飲企業推出不少促銷活動,使群眾精神文化消費節節攀高。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從“有沒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文化和旅游供給從數量追求轉向品質提升。近年來我省先后開展了文旅人“游”青海、青海人游青海、博物館日、中國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購物節”“黃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費季、開啟青海人游青海旅游專列、中國景區創新發展論壇、中國文旅大講堂、誠邀全國人民游青海等活動,全面激活省內文旅市場。先后推出170多條省內精品旅游線路,發布一系列文旅企業優惠措施,促進文旅消費。舉辦“2020和院·文旅演藝嘉年華”活動,將文旅演藝和文旅集市有效結合、融入夜間經濟,促進餐飲、購物、娛樂、休閑聯動發展,為廣大群眾及省內外游客提供多元消費選擇。

激發新活力,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省專業藝術院團、民間藝術團體線上線下演出和直播3000余場,觀看人數達400余萬人(次)。《山宗·水源·路之沖——“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展》《江河源文明展》《多元華彩·融合創新——青海民族民間藝術展》等3D精品展覽的參觀點擊量達到1709.2萬人(次),數字化、沉浸式的文旅體驗在特殊時期成為了不錯的選擇。

一架繡繃,十指春風,千針萬線化作一幅美妙的繡卷。9月26日,在“傳承文化根脈·錦繡美好生活”為主題的青海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暨黃河流域刺繡藝術展比賽現場,來自青海省各地的800名“繡娘”們同台競技展技藝,用一雙雙勤勞的巧手傳承傳統文化。目前青海全省從事刺繡工作的人數達30余萬,設立18家“青繡”扶貧就業工坊,年收入3580萬元。青繡成為青海省廣大農牧區婦女居家就業、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藝,也是新興的青海民族特色文化產業。

近年來,我省緊緊圍繞增強青海軟實力、提升青海影響力的核心任務,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通過思想引領、理念融通、文旅交融,整合文化和旅游資源、項目、資金等,逐步實現文旅融合整體發力,文化傳播、旅游推廣一體推進。積極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簽訂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支持青海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合作備忘錄。通過全要素的聚合與重組產生“化學反應”,催生融合型的新業態、新產品、新市場。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站在歷史新起點,青海將緊跟時代節拍,與時代同頻共振,持續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為各族群眾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精神食糧,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