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農牧業循環發展破浪前行

2020年10月22日08:49  來源:青海日報
 

  站在“十三五”收官之年的時間節點上,青海省循環農牧業發展成績斐然。

  這是砥礪奮進的五年。青海全省種養結合、草畜聯動為主的循環畜牧業綠色發展模式基本確立,群眾調整種植與養殖互動為主的種養結構積極性高漲﹔

  這是篤行致遠的五年。我們在穩糧優經擴飼的情況下,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增加飼草種植面積,增加飼草總量。飼草種植面積達7.66萬公頃,收儲青貯飼草料349.35萬噸﹔

  這是乘勢而上的五年。我們以“種養結合、農牧互補、循環發展”為發展思路,推進牦牛、藏羊產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循環發展,促進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加快了生態綠色農牧業循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飼草產業促進畜牧業蓬勃發展

  門源回族自治縣麻蓮草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吉貴算了一筆賬:公司如果從種植青稞換種燕麥進行青貯,每畝地最少產2噸,除去種子、機械、人工成本,純收入至少有440元,不光是產量提高,收入也提高了。

  如今,門源縣6.4萬畝(0.4萬公頃)人工飼草地已經覆蓋了全縣12個鄉鎮109個行政村,產量達64萬余畝(4萬余公頃)天然草地鮮草產量,相當於使57.86萬畝(3.86萬公頃)天然草地得以休養生息,減輕了天然草場的放牧壓力,有利於實現草畜平衡。

  多年來,門源縣從“草”入手,以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為載體,一方面綜合運用“封、圍、育、種、管”分類治理退化草原﹔一方面推行草田輪作、棄耕退耕地人工種草,增加飼草供應和貯備。經測算,人工飼草混播地鮮草單產是天然草地產量的5—10倍,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飼草的種植也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

  青海省受到青藏高原氣候寒冷、土壤貧瘠等問題影響,農田基本用作糧食生產,畜牧業以天然草地放牧為主,飼草資源匱乏嚴重制約著高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十三五”以來,青海省緊緊抓住東部農業區種植結構調整這個要點,以草產業發展為起點,充分利用貧瘠地、棄耕地和撂荒地大力推廣飼草種植,進行飼草基地建設,配套開展設施飼養,建立了養殖場和養殖基地小循環。

  種養結合、草畜聯動,把草產業作為一項引領循環畜牧的起點基礎工程來抓,通過發展草牧業打造高原牦牛等特色產業化集群,不僅在“三區三洲”區域助力脫貧攻堅,更使得糧經飼比例得到協調,既保障糧食安全,又推動了結構調整。

  到2019年底,全省牧草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面積達18.4萬畝(1.23萬公頃),人工草地建設面積達779萬畝(51.93萬公頃),分別比2010年增加8.62萬畝(0.58萬公頃)、314萬畝(20.93萬公頃),年產鮮草42.46億公斤,培育飼料加工企業50家,年生產飼料46.6萬噸,培育飼草加工企業13家,年加工飼草15萬噸。建成青貯窖133.85萬立方米,青貯飼料44.25萬噸,加工利用農作物秸稈70.7萬噸,秸稈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群眾種植飼草發展自種自養為主循環畜牧業的熱情和積極性空前高漲。

  種養加一體化實現畜牧業轉型升級

  在飼草基地和規模養殖場等基礎產業得到一定程度發展的同時,如何讓飼草種植和養殖之間產生有效的對接,飼草供給和養殖飼草食用實現最優的結合,成為青海省循環畜牧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日前,青海夏華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新推的小牦牛肉排走進國內部分城市餐廚,成為消費者烤肉、涮火鍋的鐘愛。

  從飼草種植、飼料加工、規模養殖、有機肥料到牛羊屠宰、精深加工、冷鏈銷售、餐飲連鎖,夏華“八位一體”的生態產業鏈,不僅搭建起了農業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生物科技四大產業平台和完備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還建成了從“農場到商場”、從 “牧場到餐桌”的綠色全程可追溯產業鏈條,實現了產業鏈良性循環。

  五年來,青海省緊緊圍繞畜牧業供給側改革這一重點,大力推進種草養畜、以畜帶草的供需平衡試點,提升有效供給能力,初步形成了在東部黃河、湟水流域水熱條件較好的農業區以種植玉米、加工青貯及專業配送為主的產業模式,湟中、湟源、互助、大通等農牧交錯區和東部淺山地區初步形成了養殖小區和種植大戶流轉周圍閑置土地,種植飼用玉米、燕麥和黑麥,進行加工儲藏,自產自用飼草的家庭牧場模式。

  同時,各州牧區適種地區通過土地流轉進行燕麥、黑麥等飼草種植,利用打捆機械打草成捆,銷售給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的專業模式。廣大群眾嘗到了種養結合發展循環畜牧業的甜頭,草畜互動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牧草(糧食)生產—飼草加工—牲畜養殖—畜糞處理與有機肥生產—牧草(糧食)生產”的草畜聯動高效循環畜牧業發展模式基本成形並得以推廣應用。

  資源化利用助推畜牧業綠色發展

  作為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養殖業在青海省農牧業發展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然而,帶來的畜禽糞污已經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第一來源。推進畜禽糞污綠色化和資源化利用,成為推進青海省農牧業發展方式向綠色循環轉變中的關鍵一環。

  “省內及甘肅、陝西的很多種植戶,都從我們這裡進有機肥。”西寧市湟源縣波航鄉甘溝村金潤養雞場不僅在山窪裡創出“甘溝紅”品牌雞蛋,還建起有機肥場,將雞糞深加工循環利用,使其成為蔬菜果樹的綠色有機肥。

  2019年,養雞場1.8萬噸顆粒狀有機肥加工生產線投入運營,自動化生產既提高了效益,又擴大了規模,畜禽糞便得到了有效利用,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產供銷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從而達到了共同致富的目標。

  “十三五”以來,我省探索不同畜種、不同模式、不同工藝的畜禽養殖糞污綜合處理技術,建立了“養殖→有機肥生產→種植→養殖”的良性循環產業鏈,確定了適宜青海省推廣的固體糞便集中加工利用、糞污全量收集集中處理、水肥一體化、糞便墊料回用4種糞污處理利用模式,並在全省養殖相對集中的區域內加以推廣,畜禽糞污處理和利用建設經驗更加豐富。

  此外,按照農業部綠色示范縣創建活動的要求,以西寧、海東為重點,啟動禁養區、限養區功能區域劃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配套建設有機肥生產設施,積極發展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暢通農牧資源利用“大循環”。

  “加快發展農牧業生態循環經濟是推進我省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更為走上具有高原特色、符合青海實際的農牧業現代化發展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撐。”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說,青海具有絕佳的農牧結合、草畜結合的天然條件和種養循環的良好傳統,特別是高原特色生態畜牧業作為青海優勢產業和民生產業在綠色有機示范省建設中的分量重、引導作用大,種好草養好牛已成為青海省特色畜牧業發展的基本共識,隻有草料豐足、科學飼喂、畜禽廢棄物合理利用才能牛羊肥壯生態平衡。

  回望“十三五”,展望“十四五”,青海的循環農牧業發展將繼續乘勢而上、破浪前行,為青海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添磚加瓦。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