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均衡,讓更多孩子“上好學”

2020年10月19日09:43  來源:青海日報
 

  漫步在鄉村城市,難掩心中的感動與震撼:一座座中小學校美麗嬗變、煥然一新,獨具匠心的校園文化怡養著師生們的身心,一批批邊遠農村孩子享受到和城市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近年來,青海省優先發展教育,堅持“特色辦學、文化引領、均衡發展”的思路,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優化資源配置,豐富學校文化內涵,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了全省教育均衡快速發展,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大幅度提升。實現了從“上學難”到“有學上”“上好學”的飛躍。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實施方案》,繼續做大優質教育“蛋糕”、讓更多孩子“上好學”成為青海省教育更高的發展目標。

  探索優質均衡路徑

  促進教育公平

  為了有效解決西寧城區學校大班大校、教育資源緊張的問題,今年西寧市投入近6億元實施文苑小學、文逸小學、文苑幼兒園3所新建學校建設以及五四小學擴建項目於今年春季開工建設。這是西寧市均衡教育資源的重要舉措,也是傾力辦好民生工程、民生項目,讓群眾福祉不斷增進的具體實踐。

  教育高質量發展,公平是基准線,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公平的前提。3所新建學校的投入建設是青海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眾多鏡頭中的一個。青海省集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邊遠地區於一身,傾全省之力推進基礎教育發展,教育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13年以來,面向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先后實施了“中小學標准化工程”“全面改薄”“能力提升”等系列項目,累計落實學校建設資金159億元,支持3142個學校項目建設,建設校舍面積405萬平方米,配備附屬設施、教學儀器及信息化設備,學校成為城鄉最亮麗的風景之一,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學不再是難事。

  不僅做好學校的硬件文章,“生源”“師資”方面也力求均衡。“校際差距是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面臨的最大矛盾之一,也是‘擇校熱’等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在省教育廳負責人看來,學校布局優化解決的是“有學上”問題,而要縮小校際差距,還得依靠教育資源創新配置,讓普通學校、薄弱學校“強”起來。

  青海省深化教育改革實施意見系列文件吹響了探索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路徑的新號角。在出台的一攬子政策中,“集團化辦學” “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等關鍵詞尤其引人注目。

  又是一年開學季。在海拔近3000米的校園裡,滿是青春的面孔。“適齡新生不僅實現了零流失,而且先后有50多名學生選擇從城裡轉學回來。”西寧市湟源縣和平鄉中心學校校長胡水民驕傲地告訴記者。

  近年來,鄉村學生不斷涌入城裡就讀,“鄉村空、城市擠”,讓資源有限的西寧有點“喘不過氣”。

  變化從何而來?2016年年底以來,西寧先后組建了12個跨城鄉管理的教育集團,採用“四互四共”辦學模式,以城區學校帶動鄉村學校發展。實現城鄉學校同步發展,提高了農牧區教育質量。同時,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機制,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面達10%以上,5063名校長、教師奔赴農村教學一線。

  “家門口的學校就挺好,不必費盡心思往城裡跑。”由於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群眾觀念正悄然發生轉變。

  提升師資整體素質

  保障教育質量

  2019年10月,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馬艷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2019”青海省義務教育統編三科初中語文新教材培訓。“為期15天的研修,不僅促使了我教學能力的提升,更是對我這樣一個年輕教師未來教學、生活的引導……”馬艷說。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勢在必行。青海省堅定不移實施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和名師系列工程,通過走出去學、請進來教、送教下鄉、遠程培訓、校本培訓等著力提升教師素質。

  針對全省中小學校普遍存在的教育教學水平不高、優秀教師缺乏、教科研工作薄弱的問題,著眼於發揮優秀人才引領示范帶動作用,以建立省級名師工作室為抓手,搭建全省各級各類名師工作室、教研基地的建設,按照青海省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2018年遴選了首批10個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核心成員和面向六州的見習學員,2019年挂牌啟動12個國家和省級名師工作室工作,2020年啟動國家統編教材“三科”(語文、道德與法治和歷史)名師工作室籌建,省教育廳規劃到2021年完成包括中小學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民族語文等學科全學段的20個左右名師工作室的建設。

  2020年對首批建設的10個工作室一個工作周期的考核,培養出在省內有較高知名度的學科帶頭人14人,青年骨干教師79余人﹔名師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的教學方法在全省49所學校得以推廣,並使其在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等方面有明顯的成效﹔至少形成了省級以上(含省級)教科研成果15項,學科教學發展的決策咨詢報告或學科分析報告16篇﹔形成有較高水平的教學案例92余篇、發表教學論文67余篇﹔產生110余節高水平公開課和80余場學術講座的影音資料。

  當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既要從教師數量、質量和師德方面入手,又要從教師的身份、待遇、保障方面著力。為此,青海省出台了《青海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文件,出台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強化教師培養補充、改革實施國培計劃、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准、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一連串的改革舉措給鄉村教師送上安心從教的定心丸。全省農牧區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境初步緩解,鄉村教師隊伍逐步趨於穩定。

  打造教育特色品牌

  彰顯內涵特色

  青海省各地把學校內涵發展作為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內容,多舉措打造教育品牌、教育精品,加強學校管理,規范辦學行為,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西寧市城西區大力推進“互聯網+教育”,以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工作,在全省率先建成區(縣)級“數字化校園”,實現了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軟硬件全部升級更新。

  古城台小學,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融入了綠色環保、國學經典等內容的校園文化牆,“層層有主題,各個有特色”的樓道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班級文化,讓校園內的每面牆壁都說話,學生漫步學校,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淨化。

  行知小學,以學生快樂成長為本,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浸潤行知少年。通過“十字繡”、“頭腦風暴”等小組,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建立了“行知小學紅領巾氣象站”,形成了“小先生觀測員觀測天氣——小先生播報員播報天氣——小先生公示員公示天氣”的聯動體系﹔每周三開展“傳承國粹,做書法美少年”活動,激發學生熱愛書法的興趣。

  海晏縣以誦讀“三字經”、“弟子規”、“詩經”以及課本中經典古詩文為內容,形成了一項讀書系列特色教育活動。縣寄宿制民族小學,組建“監督崗”“小交警”“小記者”“校園美容師”等學生組織﹔各班(隊)以“規范+特色”打造班級形象,形成班級特色。為進一步促進學生養成教育,學校組建成立了“好習慣儲蓄銀行”,對儲蓄卡每天一記錄,每月一匯總,每學年“六一”進行表彰。

  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說,“今年9月27日,青海省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通過了國家驗收,實現了所有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全省義務教育邁上了新台階,進入了推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征程。實現新的發展目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未來我們將下大力氣鞏固和擴大基本均衡成果,持續改善城鄉辦學條件,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均衡的教育資源。”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