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紅”了柴達木枸杞

程宦寧

2020年10月15日09:42  來源:青海日報
 

  九月,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一眼望不到邊際的田野裡,紅綠相間的藜麥,紅彤彤的枸杞,金燦燦的青稞,都在傳遞著豐收的喜悅。

  工人們提枝、摘果……一連串動作連貫迅速,讓藏在綠葉下的枸杞果無處藏身。紅果果離開枝頭,飛快地進入烘干房。一根根銀線連接著田間與庄廓院,清洗、烘干、色選……

  “以前,電壓不穩,一到夏天停電是常有的事,色選機、烘干機無法正常運轉,上百噸的鮮果隨時都有可能腐爛。”枸杞烘干廠經理馬建裡說,“現在有了充足的電,澆灌、制冷、烘干,開關一按就可以直接搞定,再也不用擔心枸杞賣不出去了。”

  諾木洪農場所在的都蘭縣是柴達木枸杞產業發展的重點中心區,枸杞種植面積12813公頃,枸杞產值達11.364億元。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都蘭縣大力發展柴達木枸杞、藜麥等特色產業,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諾木洪農場現有枸杞烘干廠70家,125千伏安以上用戶61家,新增用電負荷2.0235萬千伏安。今年8月用電量達到572.832萬千瓦時,同比增長30.52%。”都蘭縣供電公司宗加供電所所長李慧說,我們通過引導客戶錯峰用電,增加臨時變台,減輕線路重載,提升供電可靠性。

  為滿足農業生產用電需求,海西供電公司不斷加大農村配網建設力度,2016年12月,35千伏哈西哇變電站建成投運,首期安裝1台3150千伏安的變壓器,2回出線,預留4回出線。2019年,110千伏諾木洪變II期擴建和10千伏配套工程、同塔雙回線路建成投入使用。

  “電足了,烘干設備工作起來也很給力,溫度控制更穩定,枸杞品質也就更好了。”馬建裡說,他的枸杞生產規模和方式隨著電網的優化不斷升級,從一開始隻銷售鮮果,到現在自購設備烘干枸杞,收入比以往高出許多。

  “每年3月到10月是枸杞灌溉、採摘及加工高峰期,我們特意准備了上千份安全用電知識宣傳手冊,以及台區經理名片,現場給大家講解如何安全隔離電源,如何觸電急救。”香巴供電所安全員薛曉雲說,他和同事們還挨家挨戶對機井、烘干機數量進行摸底,了解農戶的用電情況,提前編制枸杞保供電方案,實施電網增容改造,優化農網配網布局,提高供電可靠性。

  同樣,在都蘭縣香日德鎮樂盛村的藜麥生產車間內也是機器轟鳴,篩選、脫皮、去石、色選……打包分裝的藜麥等待發往南方各地。

  合作社負責人徐英慶看在眼裡,樂在心頭。“多虧了供電公司,不然就錯過生產高峰期啦。”徐英慶說,就在半個月前,合作社又增加了一條藜麥生產線,眼看藜麥成熟在即,他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

  薛曉雲上門為徐英慶核算用電負荷,辦理用電申請。“第二天,一台250千伏安的變壓器就裝上了。用電問題解決了,每天能加工藜麥30噸,今年我們計劃收購兩千到三千噸藜麥。”

  樂盛村幾年前還是個貧困村,以種植小麥、青稞和油菜為主。“一畝好地除去費用,也就四五百元的收入,隻能維持溫飽問題。”徐英慶回憶說。2013年,都蘭縣政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面積推廣枸杞種植,他開始嘗試種植枸杞。

  “改種枸杞后,每畝地能收入兩千多元呢。”枸杞種植讓徐英慶嘗到甜頭,帶領村民成立金盆樂緣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枸杞種植業。經過幾年的發展,樂盛村枸杞種植面積133.33公頃,藜麥533.33公頃,成為了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新引擎。

  “鮮果採摘后,隻能等人上門來收購。這幾年枸杞的價格很不穩定,收入減少了很多。”徐英慶說,他想把煤烘干改為電烘干,又擔心電不夠用。

  都蘭縣供電公司結合樂盛村用電需求,實施10千伏農三路絕緣化改造,拆分台區,縮短供電半徑,提高供電可靠性。

  村口的新變壓器,在秋光裡泛著奇異的光彩。“現在連村裡的小孩子都知道,那是電的符號,我們管它叫小赫茲。”徐英慶指著那上面的電力符號笑著說,電壓穩了,產量也上去了,村民的收入比以往高出許多,日子越過越紅火。“綠”電“紅”了,讓優質的柴達木枸杞漂洋過海,鼓了當地百姓的“錢袋子”。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