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產業”崛起一所“他鄉驛站”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海東行系列報道之四

羅 珺 陳 俊

2020年10月15日09:38  來源:青海日報
 

  猶如一根點石成金的“魔法棒”,把以前貧困不堪的小山村“點”成現在的致富明星村,實現變不可能為可能的華麗蝶變。

  9月15日,河湟谷地在漸涼的天氣裡迎來了絢爛多彩的秋季。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的磨爾溝村,由“山水林草湖田”構成的田園美景,增艷了綠水青山。這裡村庄沿山谷蜿蜒布局,流水穿村而過,南門峽水庫高峽出平湖……

  近兩年來,磨爾溝村以鄉村旅游為依托持續加大扶貧力度,把農業資源、自然生態、鄉情鄉愁與旅游業相融合,給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賦予新的價值,鋪就了新的富民之路。而磨爾溝村的第一書記唐忠林正是這個貧困村崛起的見証者、參與者和受益者。

  磨爾溝村處於腦山地區,是互助縣西北最偏遠的村落之一,那裡交通不便,小山村依山傍水,風光迤邐,民風淳朴。2017年,唐忠林剛去的時候,村子依托種養殖業,已經退出了貧困序列,精准扶貧工作隊能做的,就是如何鞏固提高群眾收入。

  唐忠林說:“動員和宣傳群眾發展旅游業,是大家的共識,但做起來很難,主要是政策問題,不能違反林業,環保、土地等法律法規搞開發,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絞盡腦汁,通過土地置換、荒山開發、閑置土地等方式,分條塊、點面結合,一分一分積累,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發出磨爾溝村生態鄉村旅游景區。今年,還入選了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

  磨爾溝村鄉村旅游運營採取“公司+農戶”模式,由公司對村游客服務中心、露營基地、步步驚心、玻璃滑道、高空滑索、開心農場等資產進行獨立運營管理。並吸收村民入股公司,獲取鄉村旅游運營啟動資本50萬元,與村民困難共擔,利益共享。

  自今年6月22日景區開業以來,便吸引了15萬游客前來觀光游玩,總營業收入達到129萬元,最多一天接待游客人數超過7000人。其中,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單位無錫市新吳區梅村街道援建的全省首個“智慧露營基地”,集餐飲、住宿為一體,更是受到游客們的喜歡。

  貧困戶薛正壽一家正好住在景區門口,平時家裡的兩個男人都會外出務工,離家遠,收入又不穩定。趁著景區開業,薛正壽的媳婦在自家門口搭建起了農家小灶,為游客提供灶台和鍋碗瓢盆,一個灶台能有300元的收入,再加上在景區擺小攤賣飲料,每天能掙200元,開業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就掙到了5000多元錢。

  “脫貧以后,我們家裡蓋上了新房,買上了小貨車,現在又依托景區增加了收入,減輕了負擔,這兩個月看到來景區的游客很多,所以我們還准備在院子裡打造個農家樂,來吃飯的人肯定更多,你看,我把磚頭都拉來在院子裡放好了。”像薛正壽家一樣的農戶還有很多,他們真正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景區開業期間,貧困戶馬正蒼看著游人如織、體驗熱鬧非凡的場景,思考著如何借助旅游業發展自己的產業,次日下午,色澤亮麗、誘人食欲的鹵肉已經擺上自制的小推車上,僅一個下午時間,營業收入達到600元。貧困戶王宗輝做釀皮生意,景區開業當天營業收入達到2000元……

  算綠色賬、走綠色路,端綠色碗、吃綠色飯,已成為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的共識。在磨爾溝村,每天最忙碌的,當數公益性崗位的貧困群眾,他們三三兩兩,結伴而行,穿梭在公路邊、河道旁、林地、山間,整治著環境衛生,為游客休憩提供一個生態優美的村落。借助生態保護公益性崗位,磨爾溝村累計爭取安排了25戶貧困戶進入公益性崗位,發放工資82萬元,改善著貧困家庭經濟收入。

  脫貧攻堅以來,曾經僻壤貧困的小山村,變成了如今的鄉村生態旅游小鎮,路邊郁郁蔥蔥的青鬆、雲杉、喬木、灌木等植物,煥然一新的風貌將磨爾溝村扮成一條秀美的景觀帶,這個充滿活力的小村庄還將繼續施展著它的致富“魔”法。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