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陽,窮山坳的華麗蛻變

陳 曦

2020年10月15日09:19  來源:青海日報
 

這是10月7日拍攝的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攔隆口鎮卡陽村。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深秋,卡陽村層林盡染、森林疊嶂,美不勝收。站在山梁上,一層層梯田隨著山勢蜿蜒遠去,藍天白雲下矗立著一排嶄新的小洋樓。溝谷內,游客如織,人們的歡聲笑語,讓這個小山村充滿生機。

  自精准扶貧開展以來,地處青海東部農耕區的西寧市湟中區卡陽村依托生態資源,挖掘文化、體育、鄉村特色和鄉間美食,走出了一條依托生態、挖掘資源、發展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這個昔日的窮山坳村容村貌越來越靚,村民日子越過越好,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趣卡陽”4A級景區,網紅打卡地。

  花海飄香富村民

  交通不便,人均耕地面積少,耕地基本都是坡梁地。每年雨季,地裡的土壤肥料都會被雨水沖走,加上不能澆水,庄稼全靠天,種地效益收入低,卡陽曾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以前山是禿山,地是坡地,村是窮村。”村黨支部書記祁生海說:“卡陽全村面積七成是水土流失區,耕地九成是坡耕地。畝產隻有150公斤,1公斤也就2元。”當時的卡陽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5戶128人。

  2014年10月26日,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湟中攔隆口項目區開工,卡陽與其他5個村受益,卡陽的183.33公頃坡耕地改造為梯田。當地水土保持部門精准施策,通過精准對接生態觀賞性樹種、梯田特色農作物、珍稀花卉種植等措施,使卡陽村周邊地區的水熱狀況得到改善,地區涵養水源得到明顯增加,地表徑流的沖刷逐年減少,土壤侵蝕程度也逐年減輕,生態得以良性循環。

  改善生態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第二年,“畝產有三四百公斤了。”村裡糧食總產量增加5.5萬公斤,經濟效益增加近50萬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395元。

  “過去我們在山上種地,收成基本看天氣。以前光種植和收庄稼,就要花去4個月時間,現在建了梯田坡地變平地,機械能進去了,這些農活10天就能干完,大大解放了勞動力。”村民楊有興在卡陽村生活了大半輩子,坡耕地改造帶來的變化讓他感觸最深。楊有興說,家裡有0.53公頃(8畝)水保治理梯田,今年全部種了油菜,一定能有個好收成。

  同時,項目的完成也為卡陽村日后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和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如今,村子以梯田為載體,千畝優質油菜基地、優質中藏藥基地和生態花卉基地已初具規模,形成了“青山如黛、花海飄香”的高原特色鄉村旅游景觀。

  如同一塊跳板,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為鄉村脫貧提供了立足點,更生發出向上起跳的強韌彈性。產業帶動、低保兜底、醫療救助、外出務工……卡陽的好事兒不斷“彈出”。現在的卡陽,山清水秀,游客多了,貧困村脫貧了,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燦爛。

  精准幫扶興鄉村

  近年來,西寧市瞄准“兩不愁、三保障”減貧標准,全面實現330個貧困村退出,64337人淨脫貧,湟中、大通、湟源3個區(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絕對貧困“清零”。

  “以前我們家每天的早飯午飯基本上都是土豆和饃饃,隻有過年過節才會吃肉,現在天天都過節,想吃肉就去買,土豆也已經成配菜了。”在卡陽村村民張萬虎家中,他們的一日三餐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就在五年前,張萬虎一家還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一家老小全指著張萬虎一人外出打工維持生計。“我沒什麼文化和技能,在外面打零工一年到頭都賺不到一萬元,父母身體不好經常生病,一家人的日子過得非常困難。”張萬虎回憶道。轉而他咧嘴笑著說:“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一年至少能賺到三萬元,日子好過了!”

  張萬虎一家人幸福生活的拐點,是從2015年卡陽村第一書記鮑武章到任后開始的。

  鮑武章是我省惟一一個從民營企業被選派到扶貧村的“第一書記”。在他的帶領下,卡陽村走出了一條景區開發與精准扶貧相結合的特色路子,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形成了“企業家+駐村干部+村黨支部+農戶”的黨建扶貧模式,成為我省脫貧攻堅的典范。

  眼看著村裡鋪上了公路,通上了自來水,處處種滿花草樹木。張萬虎在鮑書記和村“兩委”的建議下,辦起了卡陽村的第一家農家樂,率先脫了貧。

  祁生海介紹道,在鄉趣卡陽景區的建設過程中,卡陽村“兩委”通過精准幫扶、組織開展技能培訓等,幫助全村40多家農戶辦起了農家樂。同時為村民提供景區內護林員、導游、服務員等工作崗位,帶動全村260人就業。如今,不僅一舉摘掉了“窮帽子”,還捧回了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的“金牌子”。

  鮑武章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當前卡陽村部分村民的內生動力還不夠,鞏固脫貧成果的難度很大。下一步卡陽村的目標就是要確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百姓站在田埂上就能望見未來。”

  集體經濟勢頭旺

  “我們村集體經濟是靠兩輛中巴車破的零,兩年來已累計收益22萬元了。”村委會主任李明棟清楚地記得當時集資時的重重困難。

  2018年,卡陽村利用幸福鄉村黨建基金和黨員集資的資金購置兩輛中巴車,依托卡陽景區,開始經營鄉村旅游運輸。卡陽村把打造鄉村振興戰略省級示范點和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緊密結合起來,率先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目標。

  借著集體經濟“破零”的東風,卡陽村趁熱打鐵,集體經濟迅速躍上快車道。2018年,爭取幫扶資金225萬元,落實“南京—西寧友誼林”產業扶貧項目,完成建設高標准景觀山杏林25公頃,打造出卡陽“春賞花、秋摘果”的美麗景觀﹔2019年,爭取鄉村振興資金300萬元,新建了民宿賓館﹔爭取“一事一議”資金568萬元,新建了停車場、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完成了村衛生室改造以及美麗鄉村的提擋升級。

  “這些項目一是增加村民收入,二是解決就業,三是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卡陽的未來需要這樣的項目來支撐。”祁生海介紹,目前,卡陽村建設中的還有投資300萬元的民俗體驗中心項目、投資200萬元的冬季滑雪場和燈海項目以及規劃中的400萬元的兒童游樂園項目。

  今年6月30日,青海鄉趣卡陽戶外旅游度假景區與西寧新華聯童夢樂園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精品景區。“我們卡陽現在開始和新華聯這樣的中國500強企業合作了,這在5年前簡直不敢想象啊。”鮑武章說,如今的卡陽未來可期。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