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國家公園沙龍灘管護站管護員正在清理管護區內的垃圾。本報記者 冶曉剛 攝
祁連山國家公園沙龍灘管護站人員正在做午飯。本報記者 冶曉剛 攝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區域內,一道冰雪長城涵養著我國第二大內陸河流黑河,這就是八一冰川。千百年來,正是這座綿延數公裡的冰川上融化的點滴冰水,確保著黑河的奔流不息,孕育著祁連山脈的眾多生靈。
水乃生命之源,守護好這座冰川,就是守護住了祁連山生態的紅線。為了守住這條紅線,有一群人放棄安穩的生活,甘願在數萬公頃的無人區內堅守,隻為保護好這裡的每一滴水,每一棵草,每一隻野生動物,避免讓八一冰川的壯闊停留在后來人的文字與影像裡。
“快看,那是一隻野狐狸。”9月2日10時許,祁連山國家公園沙龍灘管護站站長祁進賢帶領兩名生態管護員前往八一冰川巡護的道路上遇到了一隻野狐,此時巡護車輛離開管護站僅僅十幾公裡而已。拐過一個彎后,幾隻藏原羚出現在車輛右側的草原上,聽到汽車的轟鳴聲,藏原羚回頭望了一眼,便迅速跑向了遠處。再向前幾公裡,一隻站立在道路左側石堆上的老鷹用犀利的雙眼看了眼奔馳的汽車,便不再理會,又將目光投向了身后的數個洞穴。
這樣的場景對於這些管護隊員來說已經見怪不怪了。近些年,野兔早已在管護站周圍安了家,與管護員們做起了鄰居﹔調皮的鼠兔甚至會跑進管護站的院內,看看是否能夠從管護站內“瓜分”到一些食物。
遠處,八一冰川已經依稀可見,但距離到達那裡,還有很長的一段土路要走。幸好當日晴空萬裡,生態管護員楊有才不必擔心車輛會陷在泥裡。
在數萬公裡的管護區內,並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夠接收到手機信號。隨著與管護站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楊有才的手機信號也越來越弱。這讓楊有才不經意間又想起了以前在無信號區域陷車的經歷。一想到這兒,楊有才就會想起駐守在管護站上的同事——因為隻要過了約定時間沒有返回且聯系不到他們的情況下,留守在站裡的那個人就會沿著安排好的巡護路線前來救援。
沙龍灘管護站每十天會換一次駐站人員,每次三人。26歲的趙春霞是本輪負責駐站的人員之一。去年7月份被聘為管護員的趙春霞是這個站上年齡最小的管護員,擁有大學文憑的她除了巡護,平日裡主要負責站上的檔案整理等文職工作。
如今的趙春霞已經漸漸適應了管護站的工作,並且已經逐漸喜歡上了這份工作——畢竟守護的是家鄉的草場,家鄉的河流。看著家鄉的生態環境起了變化,趙春霞打心眼兒裡高興。雖然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地方巡護的確很辛苦,但好在去年剛剛建好並已投用的管護用房給她提供了一處放鬆身心的港灣。
雖然是一處現代化的管護用房,但由於地處無人區,站內的用水用電一直是祁進賢比較頭疼的問題。雖然院牆外架設的光伏板能夠解決站裡的基本用電,一旦遇到雨雪天氣,站上的供電就會中斷。而如果站上使用諸如電灶這類的大功率電器,站內也會很快沒電。到了冬季,一旦沒電,站裡的取暖設施也會中斷供暖,屋內零下十幾攝氏度的溫度讓駐站人員根本無法入睡。
而站裡用水也有不小的困難。雖然管護站裡通了泉水,但每年10月至來年的7月,管道都是凍結的,隻有去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外的河裡挑水用。
對於楊有才而言,這些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新建的管護站至少給了他們一個遮風擋雨,安心睡覺的地方。
在這座管護站建立之前,楊有才和同伴們靠著一頂帳篷,已經在這裡駐守了五年。那時候取暖靠煤爐,沒水沒電,吃飯更是一切從簡。由於風沙大,帳篷經常會被吹得左右搖晃。最嚴重的一次是前年五月份的一個夜晚,大風險些將帳篷掀翻,楊有才和同伴們用石頭壓住帳篷后,又將固定帳篷的繩子綁在床頭,才躲過了那晚的風沙。
但這些辛酸在看到八一冰川后便被楊有才默默地甩到了身后。他的眼裡此刻隻有橫亙在眼前的八一冰川。
“走吧。”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管護服,祁進賢他們順著冰川徒步向前,隻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串深深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