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聚力創建民族團結示范省 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0年09月23日09:27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自古以來處於中原儒道文化、西藏佛苯文化、西域伊斯蘭文化、北方草原薩滿文化的交融地帶,屬多元文化匯集地、多個文明疊合區、多民族血脈基因交換重組地。一部青海區域史是歷史上各民族在青海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同時也是各民族先民共同開發青海過程中不斷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在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和不斷演進之后,青海呈現出各民族在血脈上相親相連,分布上交錯雜居,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和美共榮,宗教上和順向上的多元一體地域景觀。青海各民族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民族團結是福,分裂動亂是禍。每個民族隻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發展、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民族團結進步作為關乎根本、關乎長遠、關乎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務,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總牽引,舉全省之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並不斷提檔升級,實現了從“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到“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轉變升華,邁向了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更多維度的拓展。青海整體面貌,各地區發展面貌、各民族精神面貌、民族關系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及相關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截至目前,青海成為全國首個省內所有市州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的省份﹔青海成為全國首個省內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數量過半(23個)的省份﹔青海成為一次性榮獲全國模范集體縣市區數量最多(10個)的省份﹔青海成為擁有全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項目最多(3個)的省份﹔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影響不斷擴大,效應不斷凸顯。民族團結意識處處滲透於青海各族干部群眾日常工作生活、正常交往、平時交流當中,各族民族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蔚然成風,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成為各族干部群眾共同價值追求。青海各族兒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所未有地鑄牢,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和美共榮已成為青海最亮的人文底色。

  青海經過多年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青海各族群眾深切感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宏觀政策、區域協調布局、財政支持、扶貧攻堅措施等一系列作為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提供了保障﹔因為有內地及東南沿海地區人才、科技、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青海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才取得了青海今天的進步﹔許多援青干部和外來游客也深刻體會到青海在生態保護、能源儲備、國家總體安全、文化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貢獻,是內地及東南沿海地區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當今世界人類社會日益成為一個利益密切交融、命運休戚與共、安危共生共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形成了一個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息息相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前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保障。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和鑄牢,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前提,兩者之間緊密相連、共存共榮、相依相生、相輔相成、相互推動、互促共贏。

  三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對新時代全面深入持久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2019年11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13個方面系統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其中“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是重要方面之一。這為新時代青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民族工作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入推進青海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頂層設計和具體行動指南。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強者乘勢而進。”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永遠在路上,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未來青海在創建全國民族團結示范省進程中,定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貫穿基層創建工作全過程,為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做出青海貢獻、青海經驗、青海模式。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