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毛編織出的“幸福生活”

劉 偉

2020年09月22日09:09  來源:青海日報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黨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黨支部書記就要發揮領頭羊作用,帶領廣大群眾脫貧致富。”這句話放在官卻身上再貼切不過。

  今年47歲的官卻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鎮贊根村黨支部書記,也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能手。從小以放牧為生的他挖過虫草、販過羊毛,自從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他帶領全村人發展手工編織產業脫貧致富,贏得百姓紛紛點贊。2019年,官卻獲得“青海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說到成績,他擺一擺手——“我哪有什麼本事,還不是趕上了好政策。”

  8月20日,雖然時至入秋,果洛大草原卻依舊陽光燦爛、蔥郁連天。在瑪沁縣產業孵化園二樓的一角,官卻正在為幾名婦女結算手工編織羊毛繩的費用。“總共16米,這是960元,你數一下。”贊根村貧困戶扎布接過官卻遞過來的錢,連說了幾個謝謝。

  “在贊根村,幾乎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編織這種繩子,車間裡的工人基本上都是村裡貧困戶的婦女,訂單少的時候,她們會利用閑暇時間編一些繩子送過來,這些東西價格不貴,用途又很多,深受外地游客喜歡。”

  牛羊毛帶來的延伸效益遠不止這些。走進官卻經營的一間民族手工藝品展廳,牆上挂滿了各種大小不一、色彩鮮艷的藏毯,展櫃裡,一個個精致皮包令人眼花繚亂。

  “公司現在有挂毯、地毯、箱包等20多種產品,去年銷售額超過80萬元,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扶持,我們很難有這樣的效益。”官卻說,早些年,他帶領部分村民去四川、西藏打工,然而收效甚微。后來,在連年成功舉辦的青海省國際藏毯展會中,他看到依靠傳統手工藝品脫貧致富的希望,所以決心回鄉創業。

  2012年,官卻找親朋好友東挪西湊,在瑪沁縣辦起了第一家藏毯加工廠。幾年來,他多次隨州、縣各級政府部門赴上海等地參加果洛農畜產品展銷會,一個個造型精美的手工藝品受到當地消費者好評,“小作坊”的生產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

  官卻所言不假。瑪沁縣動植物資源豐富,自古就有編織藏毯及毛紡織品的歷史。近年來,該縣緊緊抓住青海藏毯國際展覽會、上海對口援助等有利契機,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民族手工業產業做大做強。如今,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日漸成為牧民家庭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

  2016年,贊根村到戶扶貧產業資金下達后,村“兩委”組織村民召開大會,共同商議貧困戶脫貧問題。最終,全村58戶貧困戶123人一致決定將這筆資金投入到官卻的藏毯加工廠參與入股分紅,共計77.4萬元。

  贊根村位於瑪沁縣拉加鎮,全村有309戶1123人,是個典型的牧業村,村民主要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為了幫助更多貧困群眾脫貧,官卻在發展壯大生產車間的同時,陸續吸納貧困戶婦女到廠裡打工創收,並且出資在西寧市城南新區藏毯生產企業舉辦培訓班,讓她們有一技之長。

  貧困戶加毛措家裡有三口人,一家人賴以為生的隻有26公頃草場和為數不多的牛羊,從一個普普通通的牧民變成藏毯刺繡的熟練工人,加毛措隻用了不到兩年時間。隨著技術不斷嫻熟,現在除了每月5000元的工資,還有畜牧業收入和定期入股分紅,生活水平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

  然而在刺繡車間,加毛措還不算是高收入者。“你看那裡,普娃才是我們這裡的有錢人。”聽到有人在說自己,一位擺弄著機械零件的藏族小伙子腼腆地笑了笑。

  “沒錯,整個車間普娃的收入最高,月工資已經過萬元。”官卻介紹說,藏毯刺繡技術難度最大的,就在於刺繡槍。訂單多的時候,刺繡槍經常出現各種問題,以前總要拿到西寧維修,成本高不說,還耽誤工期,為此,公司派普娃專門去外地學習了一年的刺繡槍修理技術,並且購買了15把刺繡槍以備不時之需,但還是顯得不夠用。

  “手工編織技術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帶動了貧困戶就業,讓他們有了可觀的收入,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計實施貧困戶效益分紅9.87萬元,今后,我們還要擴大生產規模,帶動更多人就業。”

  記者在孵化園區看到,有好幾家當地農牧民合作社在孵化園從事傳統手工藝品的加工制作。官卻的妻子增太姐與隔壁商戶熱情地打著招呼,左鄰右舍關系非常融洽。“我們不存在惡意競爭,反倒會相互幫襯,誰家的原材料不夠用、缺人手,大家都能主動過去幫忙。”增太姐笑著說道。

  以扶貧產業孵化園聚集當地優勢產業,進而更好地發揮扶貧帶動效應,這是瑪沁縣在脫貧攻堅布局中的創新之舉。

  據瑪沁縣扶貧開發局局長當周介紹,孵化園自建成以來,已有33家企業以及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入駐,產品涵蓋民族服飾、民族手工藝類、藥材加工、土特產展銷、畜產品銷售等,這些企業通過技術培訓、有效帶動全縣139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創收。在領頭羊的示范帶動下,昔日農牧民已經開始放遠眼光,追求更高質量的美好生活。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