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心頭”事 讓各族群眾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闊步前行

2020年09月22日09:06  來源:青海日報
 

  

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前河鄉前河村教學點,一位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青海日報記者 魏雅琪 通訊員 石延壽 攝

  2018年,因為成績優異,更藏卓瑪從剛察縣來到西寧就讀於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父母十分高興:“孩子不用遠走他鄉,就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我們打心底裡高興。”

  醫療,民生之需

  “要不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兩位老人和媳婦、娃娃前前后后住院的費用我根本負擔不了!”張書全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毛合灣村的一位土族農民。十多年前,政府將他們從腦山遷出,在山下蓋了房子,夫妻倆外出務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6年前,女兒發生的一次意外,花光了夫妻倆的所有積蓄,他家成了貧困戶。3年前,在外打工的妻子突發胰腺炎,“做手術、住院,花了好幾萬元,這次我們不害怕了,出院的時候我們自付了很少的一部分,對家庭生活沒造成什麼負擔。”張書全回憶說。

  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各族群眾的共同願望。近年來,青海省重點解決衛生健康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全方位、全周期為各民族群眾提供健康服務。醫療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新農合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在醫療改革的帶動下,民族地區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狀況明顯改善,享受到了更多的健康“紅利”。

  68歲的回族阿娘馬秀梅(化名)因為慢阻肺在西寧市第一醫療集團總院住院治療。病情穩定后,醫院考慮到患者家裡的經濟情況,總院通過雙向轉診微信平台將患者下轉到當地衛生院繼續治療,和患者一起下轉的還有總院專家的診療方案,衛生院的醫生按照總院專家的診療方案,繼續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轉院后離家近了,花錢少了,吃飯也方便了。”馬秀梅說。

  “雙向轉診打通了集團內上轉下轉的綠色通道,做到了患者往上轉有人接,往下轉有人管,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大通縣人民醫院副院長蔡桂蘭說。

  2016年,青海省首家醫療集團——西寧市第一醫療集團成立,集團以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為總院,整合了大通縣3家公立醫院和27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300所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成為市縣鄉村四級跨區域緊密型一體化的健康共同體。集團內部建立了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打破了從總院到分院以及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之間上轉下轉的壁壘,為各族群眾及時就診提供了便利條件。

  養老,民生之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養老亦是民生工程的一項關鍵內容。

  西鬆,今年66歲,膝下無兒無女的他三年前他被當地政府安排住進了敬老院,從此老人的生活起居有了著落。

  “我沒有子女,一個人在草原上放牧,黨和政府讓我住進這裡,吃穿住有保障,生病了還有專門的醫生給看病。”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幸福敬老院,西鬆老人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

  近年來,治多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特困供養工作,全縣共有4家非盈利性敬老院,特困供養經費全部列入財政預算,縣財政為每人每月補助生活費750元。為特困供養對象建立專項醫療救助基金,全額資助特困供養對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幸福敬老院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住在敬老院的特困老人有186位,根據老年人的不同特點和需求,盡力提供親情式的全方位、人性化服務,悉心構建特困供養人員的溫馨家園,著力解決好他們的衣、食、 住、行、醫、葬等具體問題,讓老人們安心度過晚年。

  就業,民生之本

  玉樹州諾布嶺民族服飾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民族服飾加工、民族用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新型民族服飾加工企業。公司吸納了300余名當地貧困戶牧民群眾為員工。帶動了周邊地區1200余戶農牧戶脫貧致富的步伐和進程,其中貧困戶群眾813戶,使這些貧困戶的年收入達3萬余元。

  “我們還注重技能培訓,一技在手、生活不愁,這些沒有一技之長的貧困牧民群眾現在都變成了民族服裝加工能手,這不僅增加了他們的收入,也堅定了他們奔小康的信心。”企業負責人介紹說。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青海省千方百計擴大民族地區群眾就業,累計建立就業示范基地90個,實施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5.76萬人次,實現轉移就業3.5萬人次。2015年以來,全省涉藏州縣城鎮新增就業11.2萬人。

  提升幸福指數,凝聚民心民力。用心用情用力辦好群眾“心頭”事,用小實事托起大民生,讓各族群眾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闊步前行。 

  民生無小事,點滴總關情。

  教育資助政策,惠及全省80余萬各族學生。

  大力提升民族地區醫療衛生水平,全面構建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保障線。

  ……

  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一件件惠民的實事,見証著青海省民族地區民生改善的足跡。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永恆主題。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地區民生改善,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民族政策,堅持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領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建設,把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和創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融入全省發展大局,不斷加強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等民生領域投入,關乎民族地區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得到持續改善。

  教育,民生之基

  教育是一個民族振興的希望。青海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氣辦好民族地區教育,通過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等系列項目,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得到明顯提升,2019年全省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38%,提前實現國家2020年規劃目標。

  “不管是城鎮還是牧區,最漂亮、最顯眼的建筑都是學校。”青海省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經費投入進一步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2017年以來民族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投入達747.2億元,全面消除了D級危房和“大通鋪”,寄宿制學校基本生活設施條件全面改善,民族地區學校辦學條件方面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校容校貌大為改觀。

  面向民族地區產業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優化調整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布局和專業結構,初步形成海西州以產業帶動專業的重點推進區,海南、海北、黃南、玉樹、果洛以綠色產業和生態保護為基礎的特色發展區,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職業教育吸引力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