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子”裝滿群眾幸福

陳 俊

2020年09月18日09:47  來源:青海日報
 

大棚內結滿了黃瓜。本報記者 陳俊 攝

  對於不了解班瑪縣的人來說,班瑪是神秘的﹔對於到過班瑪縣的人來說,班瑪是神奇的﹔對於了解班瑪縣的人來說,班瑪則是神聖的。

  事實上,對“班瑪·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這個紅色縣,第一反應總會與寒冷、缺氧、遙遠、落后等字眼挂鉤。然而,當你真正深入那裡時,一定會被瓦藍瓦藍的天空、遍布的大小河流、如毯的高山草甸、茂密的叢林灌木、似乎伸手可及的白雲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所征服。

  以“紅色——紅軍留下長征足跡,金色——原生態藏文化,綠色——全省面積最大原始森林”而著稱的“三色班瑪”,在紅色引領、綠色發展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從班瑪百姓的“菜籃子”裡解讀盛滿的幸福,從群眾的笑容裡解讀小康“密碼”。

  “你們可能不知道吧,我們現在正在吃的黃瓜、茄子、豌豆苗、辣椒等‘名貴菜’均產自本地蔬菜大棚。”班瑪縣接待中心食堂服務員小祁說,和你們一樣,許多外地來的游客當得知所吃的蔬菜產自本地時,不由自主對這種“變不可能為可能”而發出“想不到”“不可思議”的種種驚嘆。

  上午10時,縣城東郊的江日堂鄉尕日麻村蔬菜大棚基地,在門衛室兼小超市裡,江太文和胡玉萍夫婦正在忙著為前來購買各種蔬菜瓜果的居民過稱、收錢、找零……夫婦倆邊忙邊說:“西瓜每斤6元、黃瓜4元、西紅柿4元、線椒5元、四季豆4元、燈籠椒5元、豌豆苗10元,這只是零售價,批發價便宜近一半,說句實在的,我們這兒的菜比西寧還便宜。”

  “我這兒是班瑪縣最大的蔬菜大棚基地,縣裡各大機關、各大小飯店、蔬菜商、周邊居民吃的菜均來自我這兒。”江太文說,整個基地佔地5.34公頃,29座大棚,可滿足全縣30%至50%的供應量。由於這裡海拔高,菜不長虫所以不打農藥,屬綠色無公害食品,和低海拔地區相比也有產量低的弊端,但價格穩定,每年毛收入30萬元。目前,尕日麻村15戶、2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是基地的長期工人,每年給他們發工資約15萬元左右。此外,每年上交的租金還給村裡的建檔立卡戶分紅。

  在江太文陪同下,我們走進蔬菜大棚,黃瓜棚內一人多高的藤蔓上結滿了黃瓜,另一個大棚內開滿紫色小花的藤架結滿了一尺多長的茄子、一棵不太高的桃樹上幾十個桃子“羞紅了臉”、蔓生的瓜地裡一個個圓滾滾的西瓜和香瓜待人採摘……看到喜人的長勢,尕日麻村建檔立卡戶兼蔬菜大棚的工人昂毛滿臉笑容,蔬菜豐收意味著他們的工資有保証,分紅份額會更多。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因棚而富的江太文向村裡的群眾和駐地部隊人員傳授、分享了大棚種植技術和經驗,同時,每年免費向建檔立卡貧困戶、駐地部隊贈送幾萬元的菜苗。

  “夏天一車爛葉、冬天一車冰渣”曾經是班瑪縣蔬菜外運的生動寫照,也一度成為當地群眾心裡的痛。地處我省東南部班瑪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一直被視為蔬菜種植“禁區”,加上路途遙遠,運輸成本高,當地干部群眾所吃的蔬菜,從西寧或四川輾轉運抵縣城,蔬菜自產曾一度成為當地人餐桌上的一種奢望。

  民心所需就是黨委政府使命所向。近年來,班瑪縣以滿足城鄉居民蔬菜消費需求為目標,以解決城鄉居民“吃菜難、吃菜貴”問題為突破口,緊盯政策和投資動向及對口幫扶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有機蔬菜種植,打造“百畝蔬菜”基地,採取“溫棚+露天”模式加快發展高原有機蔬菜。

  2018年,班瑪縣累計投資3050萬元建成江日堂蔬菜基地,採青灘移民點、亞爾堂鄉王柔村、燈塔鄉班前村家用溫棚基地,每個鄉政府駐地均建有溫棚1-2棟,全縣現有各類日光節能溫棚150多棟,蔬菜總產量達115公斤,實現銷售收入70萬元。同時,結合精准扶貧,投資280萬元建成亞爾堂鄉王柔村百畝蔬菜種植基地和燈塔鄉仁青崗村百畝馬鈴薯種植基地,百畝馬鈴薯基地收獲馬鈴薯80000公斤,產生效益25.6萬元,41戶18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受益1383.78元。今年雨水充沛氣候好,預計年內蔬菜產量將大幅增加,可有效提高全縣蔬菜自給率,極大解決全縣居民吃新鮮蔬菜難的問題,同時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以前我們買菜要到幾十公裡外的縣城去買,路程遠、菜價高,掙的錢很大一部分用在買新鮮蔬菜上。”燈塔鄉班前村黨支部書記尕瑪求說,現在我們在自家塑料溫棚裡就能種出各種蔬菜,既新鮮又省錢,吃不完還可出售掙錢,讓群眾看到了希望、嘗到了甜頭,進一步激發了脫貧致富信心和熱情。

  去年以來,班瑪縣樹牢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把綠水青山與群眾增收有機統一,推進特色農業種植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培育凸顯地域特色農業品牌,初步形成“百畝蔬菜、千畝青稞、萬畝大黃”等區域優勢明顯的農業生產基地,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互轉化,特色種植極大激發農業增產增效潛能,激活農村發展動力,調動廣大群眾的致富熱情,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