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的源頭在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約古宗列曲,汩汩翻滾的泉眼涌流出涓涓細流,進入扎陵湖、鄂陵湖后一路向東,匯聚成奔涌咆哮的大河,孕育文明,滋養華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重要,源頭更是重中之重。
作為黃河源頭的玉樹,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要求,勇擔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主體責任,著力解決黃河源頭和流域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薄弱、民生改善任務艱巨、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實問題,在保護生態屏障中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探索有源頭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中抓住戰略機遇,實現“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美麗願景。
算好永續發展的“大賬”
做好保護和發展的統一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黃河源頭第一家”格求一家的草場劃進黃河源頭核心區,牛羊不能在自家的草場吃草了,政府給他們發放禁牧補貼,他家的70頭牛全部交到禁牧區之外合作社的放牧點,同時格求成為了一名生態管護員,每月有1800元的固定工資,每天守護著海拔4650米的黃河源頭自然環境。
黃河源頭第一縣曲麻萊縣的白地溝和大場金礦,由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量開採砂金,導致草場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經過近年來下大力氣生態恢復綜合治理,如今兩個區域堰塞湖消失並重新恢復了綠色生機,歷史性遺留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黃河水系生態及水資源安全得到保護。
得益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三江源園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和黃河源頭生態治理項目,有先進的科技手段和最嚴格的制度措施作為保障,黃河源頭及分支流域生態系統退化得到初步遏制,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得到修復,單位面積水源涵養量持續增長。如今的約古宗列盆地,花草比過去茂盛,上百處清泉分布在草原各處,水源充足又干淨,歡快的溪流匯聚成河一路暢流而去。
擔當好源頭責任,必須做好黃河流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大文章。治水必治山,治山必治草,玉樹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思維,把保護好天然草場和林區作為頭等大事,圍繞生態畜牧業發展有效降低了草原的牲畜承載量,實施灌溉工程和育苗基地項目,草原退化沙化勢頭得到控制,草原植被覆蓋度增加,流域濕地結構得以保護,進而對流域生物多樣性產生有益影響。(下轉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