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麻萊培訓基地
沐浴著秋日的暖陽,走進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記者深刻感受了精准扶貧帶給山區群眾的幸福生活:牛羊像珍珠一樣散在草原﹔合作社中一片繁忙景象﹔牧民們住進了白牆藍瓦的新房﹔水泥路四通八達、蜿蜒平坦……
曲麻萊縣素有“江河源頭第一縣”的美稱,其中牧業人口佔總人口的66%。原來產業結構單一、自我發展能力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滯后、國家轉移支付依賴性強,是我省乃至全國條件最為艱苦、經濟發展最為滯后的縣份之一。
自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以來,曲麻萊縣緊緊圍繞精准識別、精准施策、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以“六個精准”和“十個一批”為統攬,強化組織領導,創新工作實踐,舉全縣之力堅強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立足自身大力開展造血式扶貧工作。截至目前,識別出的8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404戶1153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20.8%下降至零,縣域性整體貧困逐步解決。
產業扶貧,
抓根本謀長遠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曲麻萊縣堅持“基礎先行、規劃到村、項目到戶、責任到人”的原則,在找准致貧原因的基礎上,深入基層了解村情民意、因地制宜確定項目,充分考慮群眾的接受能力,尊重群眾意願,讓群眾“點菜”,又科學編制項目規劃,做到項目規劃到村到戶,脫貧效果到村到戶,讓牧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腰包也逐漸鼓了起來。
“先從主打產業畜牧業著手發展產業脫貧才能實現牧區長期穩定脫貧,務必解決草畜矛盾,優化畜群結構,推動養畜科學化,扶持牧民合作社建設,充分發揮畜牧業比較優勢。”曲麻萊縣縣委書記董晉林說。
用畜牧業做文章,曲麻萊縣利用產業扶持資金建設畜棚、畜圈、定居點、儲草房等牧業基礎設施,購置2萬多隻黃金繁育母羊,加上扶貧牧場原有的3萬隻羊一起發放到65個合作社,配種改良發展畜牧業,努力推動縣域種畜資源標准化、優質化、品牌化建設。
同時,將易地搬遷戶的草場、牛羊、網圍欄等基礎設施作為股份納入合作社,按照“能戶帶弱戶”模式,合作社每年創收分紅給建檔立卡戶。
除了發展畜牧業,投資700萬元的縣產業園建設也全面完成,有效扶持了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牛羊肉和奶制品等特色產品進一步打開了網絡銷售渠道,提升了優質產品知名度,增加了產品收益。而產業園以租金分紅方式為全縣2400多名無勞動能力貧困戶也提供了每年2000元的穩定收入。
曲麻萊縣投資600萬元實施了麻多鄉郭洋村旅游扶貧賓館建設、扎加村黃河源頭旅游扶貧移動接待中心黑帳篷、房車等項目建設、巴干鄉“嘎多覺悟”景觀帶建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起來,扶貧成效逐步凸顯。
“現在我們放下牧鞭,成立了自己的產業,有了新的目標,也有了新的生活,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也對未來的生活有了更多期望。”村民仁青多杰說。
如今,曲麻萊縣產業扶貧已經形成“4321” 發展格局,“4個基本生產經營方式”“3個產業保障措施”“2個產業配套項目” ,力爭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個總目標”。產業扶貧經營以“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的方式為鞏固脫貧成果提供了充足后勁。
技能扶貧,
激活脫貧內生動力
一技在手,貧困家庭才能產生“造血功能”。
為了更加長遠地解決移民搬遷戶后續就業問題,曲麻萊縣率先成立了牧民城鎮化就業創業服務中心,設置了唐卡繪畫、機動車維修、民族服裝制作、民族手工藝金銀匠、民族廚藝、特種車輛駕駛等15個培訓領域,到服務中心參加培訓的學員是全縣范圍內貧困戶的子女,服務中心負責提供學員的專業學習場所和專業教師,委托的第三方企業負責培訓學員技能並提供所需的專業設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保障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將技能培訓制度列入村規民約,與縣鄉村社層層簽訂牧戶必須參加與政策受益挂鉤的技能培訓合同,確保“一村一技、一戶一能、一人一策、一員一檔”,為貧困戶創業就業奠定基礎,實現“培訓一技、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曲麻萊縣縣長尼瑪扎西說。
“幾年的時間,孩子在培訓學校學習到了手藝,有了自己的技術走到哪裡也不怕。”麻多鄉牧民拉毛吉的兩個孩子在培訓學校學了美發專業,並在縣上擁有了自己的美發館。
擁有一技之長能讓貧困戶有口飯吃,但更根本的還是在於教育。以“不漏一戶,不漏一生”為宗旨,加大對縣鄉村教育的投入,控輟保學工作力度,實現建檔立卡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無因貧輟學情況。
自2017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資金10520萬元,實施完成32個牧區教育項目,鄉鎮教師數量快速增加,牧區教育教學條件不斷提升。同時,扎實開展15年免費教育等義務教育保障工作,嚴格落實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建立貧困學生學前、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幫扶機制,確保全縣貧困學生資助無盲點、無死角、全覆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讓未升入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都能接受職業教育進而實現就業。
生態扶貧,
發展保護並駕齊驅
地處三江源生態保護核心區,曲麻萊縣深知自己肩上的生態保護責任,同時也明白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以來,該縣選聘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生態管護員,貧困戶在保護家鄉綠水青山的同時,端起“綠色碗”,吃上“生態飯”。
對禁牧區草場按照國家標准發放禁牧補貼,對退牧的牛羊在宜牧區成立合作社集中養殖,退牧戶要麼當上生態管護員帶工資參加草場生態保護,要麼選聘為牧工,在合作社參加勞動,實現轉移就業。
在大場地區砂金過採區和白地溝砂金過採區生態恢復綜合整治工程等這些重大生態項目實施過程中,生態管護員隊伍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全縣2636名生態管護員也是生態民兵,進行消防、防暴等各種應急處突軍事訓練,為維護社會穩定培養了一批可靠的新生力量。
追溯到2016年9月,作為生態保護區民兵建設試點縣,首次將民兵隊伍建設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謀劃,按照“縣建連、鄉建排、村有班”的編制模式,全部納入民兵編組,探索具有地域特點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新模式,實現生態管護員組織管理和民兵隊伍建設雙促共贏。
家住巴干鄉團結村的村民任青文加就是其中之一。他說:“幫助老百姓,就是幫助我們自己,作為生態管護員能守護家鄉的綠水青山是職責,政府還給我們發工資,讓我們越來越有干勁了。”
如今,曲麻萊縣用自己的扶貧印記,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在產業扶貧、技能扶貧、生態扶貧中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同時面對面給貧困群眾講政策、說道理、理思路、提信心,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增強改變貧困面貌的決心與勇氣,從“要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不僅摘掉了“窮帽子”,更注重挖掉“窮根子”,必將如期實現與全國同步走向幸福小康路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