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柯鎮:奏響民族團結“三重奏”

程宦寧

2020年09月14日09:53  來源:青海日報
 

  這是一個普通的傍晚,伴著落日的余光,在距離烏蘭縣城24公裡的柯柯鎮如往日一樣熱鬧。居住在這裡的蒙古族、藏族等多個民族群眾團團圍在小廣場,跳起藏族鍋庄舞。在彩袖飛舞中,音樂聲、歡聲笑語回蕩在這個各族群眾親如一家的小鎮夜空……

  這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柯柯鎮民族團結進步交響曲中的樂章之一。

  柯柯鎮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工農牧結合和漢、藏、蒙古、回、土等多民族聚居的大鎮。全鎮總面積為8737平方公裡,佔烏蘭縣總面積的67%,下轄20個行政村總人口5227戶1.6萬人,少數民族4400人。民族團結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已深深融入各民族的血脈中。

  產業,奏響經濟發展最強音

  9月,豐收的季節。在柯柯鎮境內,青藏鐵路兩旁的土地已被沉甸甸的枸杞染得鮮紅。清晨,家住柯柯鎮懷燦吉村的王福平和老伴吃過早飯就騎上三輪電動車朝著自己的枸杞地駛去。

  53歲的王福平是個回族漢子,個頭不高但是精氣神很足。從小在村裡長大的他,和土地打了一輩子的交道。

  “我的父母親都是靠種地為生,我們這一輩也是這樣過來的。咱們這個地方氣候一直不好,雨水也不多,過去種的都是青稞、小麥傳統農作物,產量低,價格也不高。一年忙活下來,除了自家吃的,也賣不了幾個錢。”王福平談起過去感慨頗多。

  但是,隨著近年來種植產業的不斷改變,農民可以選擇種植的空間越來越大,一家人也趕上了好時候,海西州在科學研究柴達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枸杞產業的整體戰略思路,將枸杞產業作為節水、節肥、增產、增收、改善生態環境和塑造綠色生物資源進行重點培育,讓枸杞成為海西農牧業經濟穩步發展、支撐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就這樣,2015年王福平一家人與枸杞結緣,把自家的0.33公頃的土地全部種上了枸杞,這一種就是五年。“你還別說,種枸杞真不錯,枸杞苗好打理、節約水不說,一年下來口袋裡還能存些錢。”王福平說起種枸杞帶來的好處就樂個不停。

  三輪車很快就到了枸杞地,王福平提上空桶和小板凳,就開始在地裡忙活兒起來。

  “這是二茬枸杞,也是最好的,果大、品相也好,后面陸續還有三茬和四茬,一直要忙到十月份了。”王福平一邊介紹一邊算起了賬:“今年干果應該能有個1500公斤左右,預計能收入個4萬元左右。”

  “在柯柯鎮靠著種植、養殖、開辦農家院等方式致富的村民不少。”柯柯鎮鎮長周玉龍向記者介紹,近年來,柯柯鎮發揮枸杞資源優勢,突出打好“綠色、有機、生態、富硒”四張牌,建成了富硒枸杞種植標准化生產示范基地6.67公頃,培育形成了柯柯鎮特色富硒農產品品牌體系,為各族群眾擴寬了致富渠道。此外,還完成了牛羊保險工作,增強了全鎮養殖業抵御和化解災情能力,促進了全鎮養殖業持續穩定發展,為養殖戶吃上了“定心丸”。

  民生,奏響群眾美好新生活

  “現在的日子實話舒坦,村干部挨家挨戶搜集老百姓的‘熬煎事’,想方設法解難題、辦實事,讓各族群眾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懷。”說起眼前的好日子,柯柯鎮賽納村的村民津津樂道。

  過去,家家戶戶都是土廁所,衛生情況那真是“鬧心”。一到夏天蒼蠅蚊子滿天飛,甚至還沒靠近,就已經氣味熏天,連基本的衛生都保証不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也因為這個交不了合格的“答卷”。

  賽納村黨支部了解到有水廁建設項目后,全力爭取。通過縣鎮村三級聯動,多方協調下,率先啟動水廁建設試點村工作,在整個村庄掀起了一場“廁所革命”。

  “小事當成大事辦,國家的政策真給力!”賽納村黨支部書記楊成奎高興地說。全村102家先行示范戶不花一分錢,就建起了環保節能無污染的排污系統,貼上了美觀大方的瓷磚,安裝了抽水馬桶,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污水不再遍地橫流,門前溝渠干淨了,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還有162戶已列入計劃,年內就能完成改造,到時全村家家戶戶都可以用上衛生廁所了。

  賽納村的改變是全鎮民生保障的一個縮影。

  鎮長周玉龍說,柯柯鎮始終堅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落實各項惠民政策,解決各族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過程變成各民族群眾得實惠、享成果的過程。

  “建成殘疾人之家2所,惠及殘疾人300余名﹔打造婦女兒童之家5處,使婦女兒童老人學習有場所、活動有陣地、作用發揮有舞台﹔全鎮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以上,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以上……”

  周玉龍還說,近年來,通過實施安全飲水、鄉村道路、給排水、農田水利等一系列基礎工程,不斷完善農牧業村基礎設施,使全鎮各族群眾生活生產條件明顯改善。通過開展電子商務、枸杞種植、烹飪、刺繡等各類培訓,不斷提高了我鎮勞動力市場競爭力,擴大了勞務輸出,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精神,奏響和諧發展主旋律

  柯柯鎮作為青藏鐵路線上重要的中轉補給站和青海省重要的鹽業基地之一,算是烏蘭縣最繁華的城鎮。

  9月初,柯柯鎮西沙溝村村委會被圍得水泄不通,走近一看原來是村委會裡開辦了村史館,大家紛紛來參觀。

  老式的石磨、收音機、農耕農具,一張張黑白照片……在一個130多平方米的房間內,一件件充滿回憶的老物件、照片呈現在眼前,它們記錄了各族群眾幾十年來在農村建設、農牧業發展、民族團結等事業發展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學習、不斷發展的艱苦歷程,成了留住鄉愁、凝聚人心、傳承文明的重要窗口。

  柯柯鎮工作人員晁艷霞說:“近年來,柯柯鎮緊緊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總目標,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作為實現跨越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性工程來推進,近期,我們以歷史沿革、紅色記憶、農耕文化、特色產業等為重點,運用文字、圖片、實物多種形式,建設完成各具特色的村史館10個,用回憶訴說‘前人’的團結發展,激勵‘后浪’譜寫更加和諧、繁榮的發展新篇章。”

  說起村史館籌建的初衷,各村黨支部書記說,各村都是漢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等多民族的聚居地,村庄的發展都是通過各族群眾的打拼和努力,鍛造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奮力進取”的精神。我們就是想通過設立村史館,激勵各族群眾珍惜今天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和幸福生活,凝聚起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強大正能量,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

  據統計,村史館打造前期各村廣泛動員黨員、群眾拿出來自家老物件,期間共收集展品1000余件,從中精心挑選出500余件擺放在各村村史館內展出,大部分傳統農耕農具、老式生活用品等都是村民無償捐贈的,為的是激勵兒孫后代銘記歷史。

  不僅僅是村史館,近年來,柯柯鎮不斷突出文化特色和已有的文化活動優勢,以組織各族群眾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和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為載體,積極搭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平台。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