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的阿尼瑪卿白雪皚皚,清清的黃河水安靜流淌。青海作為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守護“中華水塔”生態安全責任重大。
守護綠色、依靠綠色、追夢綠色,從“一步跨千年”的美麗蝶變,到“走向小康生活”的執著信念,綠色發展實踐正在三江源頭生根發芽,結出致富碩果。
以“綠”生“金”
站在高處俯瞰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產業園區,6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宛若披上一層藍色鎧甲,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裡是我國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過去,塔拉灘光禿禿一片,風沙也大。光伏電站建起來后,草慢慢長起來了。”共和縣鐵蓋鄉牧民向佔奎說。
荒漠裡種“太陽”,貧困群眾喜添“陽光收入”。距共和縣城約3公裡的廿地鄉切扎村,生態管護員仁青加每月有1800元公益性崗位工資。“都是發電發來的錢!”駐村干部李軍告訴記者,本村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就建在光伏產業園,2018年底並網發電后,已累計收入28.6萬元,其中80%用於設置公益性崗位,剩下的用來發展村集體經濟。
目前,青海全省光伏扶貧規模已達到721.6兆瓦,清潔能源以“綠”生“金”,實現了1622個貧困村村均290千瓦全覆蓋,村均年度收益達到30萬元左右,收益期長達20年。
電網“從天而降”,打破了高原苦寒之地世代無法用電的困境。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素有“黃河源頭第一縣”之稱,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來自瑪查理鎮噶丹村的47歲藏族婦女康吉感嘆生活巨變,過去在冰冷刺骨的河水裡洗衣裳時,她從未想過洗衣機能帶來這麼多方便。
以前,住在扎陵湖畔尕澤村的康吉一直過著照明靠酥油燈、做飯取暖靠牛糞的游牧生活,家裡僅有的“電器”是一把手電筒。
2016年9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果洛聯網工程順利竣工,瑪多縣終於接入穩定、可靠的大電網。2019年,康吉一家通過易地搬遷,搬進了縣城,家裡也用上了電視機、電冰箱和電灶。
以“綠”促“綠”
清晨,年保玉則山下的草場晨霧彌漫。生態管護員尼瑪裹上厚實的藏袍,戴著紅色袖套,騎上摩托開始巡山。
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的年保玉則山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尼瑪家就在山下的索乎日麻鄉索日村。“環境保護好了,山就會一直綠,水就會一直清,天就會一直藍。”尼瑪一手拿著裝垃圾的麻袋,一手拿著鐵鉗。“我負責調查、記錄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的變化,也巡查盜獵盜採情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山下牧民卻換了“吃法”。放下牧鞭守護綠色,4年間,尼瑪或步行或騎摩托每天巡山3小時,兩天走遍1000畝草場。每月2000元的工資讓尼瑪一家有了穩定收入,更堅定了他守護家園的決心。
如今,在廣袤的三江源地區,活躍著1.7萬名生態管護員。他們依靠生態扶貧資金讓三江源區滿眼綠色,也將朴實的環保理念傳遞給更多人。
“你看,這是2018年4月15日拍攝的,那天我們撿了十幾袋垃圾。”照片上的環保志願者關卻卓瑪頭系圍巾、身著棉服,正在撿拾垃圾。
海拔3600米的青海省果洛州瑪沁縣雪山鄉,地處阿尼瑪卿雪山腳下。2011年前后,關卻卓瑪發現村民傾倒在路邊和山溝裡的生活垃圾越來越多。
雖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卻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在她號召下,7名婦女和她一起開始撿拾垃圾。
“這裡是三江源,做這件事很有意義。”關卻卓瑪的丈夫吉太才讓負責運送垃圾,幾年來從無怨言。在他們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2016年,雪山鄉陰柯河牧委會日賽牧女環保小組正式成立。
多年來,38名婦女在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開展志願服務,人均服務192個小時。“‘日賽’,藏語意為‘新的一座高山’。我們希望阿尼瑪卿雪山永遠聖潔。”
20世紀90年代末,瑪沁縣格多草原上碩大的老鼠東奔西竄啃食草根,黑土灘上牛羊無草可食。2000年,多旦當選瑪沁縣大武鄉格多村主任。“要能把黑土灘治理出來,就給村民辦了一件大好事!”他帶領村民,開始了漫漫種草路。
從在一小片黑土灘上撒下草籽卻盼不來一棵草芽,到變賣自家牲畜籌措資金種下1400畝高原燕麥草,他們不知道進行了多少次試驗。直到有一天,一株株嫩草開始在試驗田裡生根發芽。
如今,格多村合作社統一種植三種草:披鹼草、中華羊茅、冷地早熟禾,近11萬畝禿山荒原已披上綠衣。眼前的多旦已68歲,他身材魁梧,走路帶風。“希望不辜負養育我的草原,為子孫留下綠水青山。”
以“綠”奔富
“大家看看我手裡的這款牛肉干,肉質緊實,紋理清晰,雖然價格有點高,但絕對和你們平時吃到的不一樣……”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網絡主播洛家太手持當地生產的牦牛肉干,手機屏幕上不斷滾動著網友留言。
牦牛肉干、藏紅花、黑枸杞、牦牛奶,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特色農畜產品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富了牧民口袋。服務中心主任王寧介紹,自去年11月以來,僅牦牛奶已銷售21噸,幫助1483戶貧困戶增收超過15%。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被公認為是世界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憑借優質資源稟賦,青海大力發展牦牛、藏系羊、青稞、冷水魚等“青字號”特色生態產業,讓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助力農牧民走上小康路。
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和日鎮吉龍村,26歲的藏族青年扎西東知正在給羊毛被進行壓花繡圖,10分鐘可以繡好一床,一天下來能繡30床。
吉龍村是牧業村,255戶牧民入股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合作社裡3000多隻藏系羊為生產純羊毛被褥提供優質原料。“2019年,合作社羊毛被褥的純收入達31萬元,77戶貧困戶得到了分紅。”合作社理事長多吉杰布從沒想過土生土長的藏系羊能帶來這麼多收入。
牛糞可以燒火做飯,可以砌圍牆,可以煨桑。“可沉積在牛圈底層的牛板糞有什麼用?”青海省天空牧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才讓加時常想起,當初鄉親們雙手插在羊皮襖的袖筒裡、小聲嘀咕的樣子。
“以牛板糞為原材料生產的有機肥,現已廣泛應用在人工種草、黑土灘治理、草場恢復中。”才讓加說。青海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每年可提供約1500萬噸有機肥原料。2019年,果洛州久治縣整合援建資金1700萬元,在智青鬆多鎮新建公司生產有機肥。截至目前,公司有機肥訂單接近1萬噸,初步估算可實現年產值800萬元以上。
“這一袋能賣8塊錢,去年光賣牛板糞就掙了3000元。”久治縣索乎日麻鄉章達村牧民班巴高興不已。草場茂盛了,載畜量必然升高,牧民的腰包也漸漸鼓了起來。(新華社西寧9月1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