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雪山江河 彰顯“上海力量”


——上海市對口支援果洛州工作綜述

王湘琳

2020年09月13日09:28  來源:青海日報
 

上海申鑫足球俱樂部指導果洛青少年開展足球訓練。青海日報記者 王湘琳 攝

“我的一生就選擇了你,遇上你是我的緣,守望你是我的歌……”不知從何時起,這首飽含著深情厚誼的歌,在上海援青干部中廣為傳唱。

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米,在我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這裡環境艱苦,社會經濟發展滯后。然而就在10年前,20萬果洛各族兒女喚來了東海之濱的“家人”,迎來了屬於雪域高原的“緣分”。

自2010年7月起,上海市承接對口支援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神聖使命。從那時候起,上海和青海兩地人民之間就結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誼。

10年來,兩地密切往來、高頻互動、通力協作,按照既定目標任務展開了脫貧攻堅、經濟產業、社會人文、生態環境保護、健康醫療衛生、基礎教育等領域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援受合作,上海市開展對口支援項目709個,投資24.3億元。

10年來,上海先后派出四批98名援青干部,在對口支援果洛做了大量工作。援青干部人才不遠千裡、不避苦寒,把“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與“登高望遠,自信開放,團結奉獻,不懈奮斗”的新青海精神融為一體。

10年來,果洛州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干部人才隊伍綜合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可以說,這10年,是全體援青干部人才用心血和汗水詮釋忠誠的10年,是滬青兩地人民用時間和行動改變命運的10年,更是果洛20萬各族群眾目睹滄桑巨變的10年。

喚醒果洛教育內在活力

4月的果洛,天空依舊飄著漫天飛雪。

1米83的個頭,寬臉龐、身穿黑色羽絨服,戴著厚厚的眼鏡,來自上海的90后援青教師陳佳陽走進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教室。在大半年的歷練后,他現在已經適應了高寒低氧的環境。

在教研室,來自上海的三名援青教師正在和本地教師進行每周的教學研討。通過發揮援青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今年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實現了省級課題申報的零突破。

陳佳陽告訴記者,一年中我們還舉辦了兩屆的崗位大練兵活動,提升了老師的專業水平。我們希望通過這三年的時間,最終培養出一支帶不走的優秀師資隊伍。 

為了讓上海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應,2015年,上海·果洛職業教育聯盟成立﹔2018年,上海大同教育集團對口幫扶西寧果洛中學,“輸血式”培訓與“造血式”培養相結合,使滬青兩地實現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而兩地學生小伙伴手拉手活動、兩地之間遠程教學等活動,加深了兩地學生之間的互訪、研學和交流,進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學生更好地發展。

10年來,上海在果洛的教育投資佔援青資金總量的三分之一。實施了54所中小學標准化改造,建設了教學樓5.9萬平方米,落實助學金3750余萬元,資助學生1.8萬人。通過職教聯盟集合兩地58家單位的力量,為學生搭起成才的階梯。

果洛州教育局局長康精輝感同身受,“在硬件方面,上海援建的項目實現了中小學、幼兒園、職校和高中的全覆蓋﹔在軟件方面,上海致力於師資力量的培訓和信息化的建設,有力地提升了教師的能力和水平。這些方面的投入,為果洛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和推進教育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讓牧民群眾在家門口看好病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作為民生重頭,上海援青10年,也是對口援助果洛州醫療水平穩步向好的10年。

2018年夏天,在新建的果洛州人民醫院綜合門診樓裡,省人民醫院的專家為患者做了包虫病遠程診療。通過先進的遠程醫療設備,使原本千裡的空間距離瞬間轉化為近在咫尺。不僅如此,制氧站、藏醫藥開發研究室、牧區傳染病防治及白玉蘭遠程醫療信息系統等項目,填補了很多醫療上的空白。

看到自己牽線搭橋建成的現代化醫院造福於少數民族群眾,上海援青干部、果洛州人民醫院副院長涂攀深感欣慰。為了讓當地老百姓接受更好的醫療,涂攀動員和組織了上海市20多家三甲醫院的44位專家,到果洛州人民醫院為各族群眾義診,總人數達到1000多人次。

上海援青干部,果洛州人民醫院院長一直難忘病人家屬的一句“謝謝”。去年10月,在瑪沁縣的果洛州人民醫院,孫金嶠成功救治了一名出生僅1280克的早產兒,開創了果洛早產兒救治成功的先例。

在果洛州人民醫院,四位上海援青醫生都是業務骨干出身,到崗后立刻充當起科室帶頭人的作用。“把制度建起來,把人事調整好,把績效改革完,再通過項目建設,把硬件提升。”三年的援青時光,已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記者了解到,自去年9月果洛州人民醫院胸痛中心成立后,當月就有4例心肌梗死的病人被搶救成功。“果洛州到西寧市,坐車的話至少要6至8個小時,而心肌梗死的病人進行溶栓治療的最佳時間是在6小時以內,時間窗口非常重要。”孫金嶠說,“我們制定了急性心梗的整個急救體系,鄉衛生院一旦有病例就可以立即實施轉運、聯系,我院在接收進來之后20分鐘內就可以進行確診。”

上海除了建設有形的醫療基礎設施,還將無形的醫療資源帶去了果洛。州人民醫院裡的白玉蘭遠程醫療系統,可與青海省、上海市的34家三甲醫院聯通,開展遠程培訓、遠程診療。而同樣的系統,記者在久治縣人民醫院也看到。

醫療領域作為幫扶工作的重點之一,10年來,援青干部為果洛州醫院帶來了先進的醫療技術,把上海醫生務實、嚴謹的工作作風留在了當地。援青干部們還對接上海市衛生系統共派出29批專家335人次的醫療隊赴牧區開展耳聾防治、白內障手術復明、先心病手術的巡回醫療。

牧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致富

兩年前,在上海舉行的“2018中國(上海)國際茶業博覽會”上,來自青藏高原的特殊茶葉——藏雪茶獲展會金獎。這得益於上海市青浦區援青干部的“穿針引線”,使這種產自雪域高原的茶葉成為班瑪縣精准脫貧的有效手段。

走進達日縣吉邁鎮扶貧聯社,寬敞的大院,嶄新的房子,風干牛肉加工車間裡,冷藏機、真空機、包裝機等設備一應俱全,幾個身著白大褂的工人,正忙碌著“庖丁解牛”,而這些設備都是上海援建的成果。

扶貧聯社社長華者介紹說,以前這裡完全是家庭作坊式的,工人的收入少得可憐。自從上海援建后,大家的收入逐年攀升,如今,吉邁鎮扶貧聯社已是響當當的牧業示范點了。

在班瑪縣的生態大棚中,人工栽培的羊肚菌長勢喜人。作為技術指導,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陳輝博士已經是第五次來到果洛。大棚內,按照羊肚菌喜愛的環境進行了精心布置,營養袋整齊擺放,一排排的羊肚菌冒頭,可供採摘。“這是第一次在3530米這個海拔上人工栽培羊肚菌,保守估計每畝可以產出150公斤左右。”陳博士說。

對於科研團隊來說,最關注的是讓羊肚菌長成長好。但對於當地老百姓來說,這就不單單是個科研問題,還是個解決就業的重要途徑。班瑪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李秀泉告訴記者,政府讓牧民群眾從大山裡搬遷出來,還得讓他們安居樂業有事做。農戶跟著專家學技術、練本領。“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讓人們轉變思想,不再‘等靠要’。”

10年來,上海援建項目資金80%向基層、向民生傾斜,實施了牧民定居點改造、貧困戶住房、高原美麗鄉村等120余個項目,民生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上海援青干部還未離開,就開始想念。他們常說:“因為一次援青路,難舍一生援青情。”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