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區背后的“治理密碼”

咸文靜

2020年08月24日09:32  來源:青海日報
 

西寧市公園巷社區工作人員為轄區居民發放碘鹽。 通訊員 高海蘭 攝

西寧市勝利路街道組織暑期青少年學習烘焙。 通訊員 張延斌 攝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垣社區工作人員為居民答疑解惑。 本報記者 黃靈燕 攝

西寧市北商業巷社區工作人員向社區居民宣講禁毒知識。 通訊員 王海平 攝

  “乘客您好,那邊的‘溫馨驛站’裡配了沙發,候車室的凳子硬,您家老人可以進去休息休息……”在新寧路客運站,站長海顯壽正忙著為乘客服務。

  “今年咱們社區這運動會啥時候辦啊?我還想帶著孫子一起報名呢?”看到社區的工作人員,家住萬方城小區的張秀英笑著問道。

  “現在居民遇到大事小情,第一時間都會找社區解決,這說明我們的工作得到了認可!”對於公園巷社區黨委書記、主任楊洪衛來說,“被需要”讓她的工作充滿了幸福感。

  ……

  不同場景,不同主角,但背后的故事都離不開社會治理的主題。都說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裡”,也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社區安,城市才能安,社會才能安。近日,記者走進西寧市城西區勝利路街道,探尋一個個和諧社區背后的“治理密碼”。

  西交通巷社區

  有輛“幸福快車”

  社區被稱作黨群聯系的“神經末梢”。它的靈敏度,其實就是居民訴求的能見度。

  西交通巷社區面積不大,按社區黨委書記陳瑞的話來講,“一圈下來,半小時就夠了”。但社區人口多,商業密集,特別是新寧路客運站、大十字百貨商店廣場店和六場農貿市場都在轄區范圍內。過去,別的不說,僅客運站附近存在的問題,就給社區工作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以前這車站進出口總是堵車,司機著急摁喇叭。特別是一大早,吵得隔壁新寧花苑小區4號樓、5號樓的住戶沒少打投訴電話。”說起過去,站在車站門口的陳瑞連連搖頭。讓她頭疼的事兒不止這一件,黑車運營、私設攤位、環境衛生差……由於問題集中,這片區域漸漸成為西交通巷社區治理工作中的“硬骨頭”。

  為了破解這一道道難題,2019年,勝利路街道黨工委著眼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在新寧路客運站成立城西區新寧路“幸福快車”黨建聯盟,聯合街道、社區、派出所、客運站、交警等21個部門,通過建立聯盟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聯盟成員單位聯席會議、設立“溫馨驛站”、開展“五心”服務等,著力解決車站附近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環境整治等難題。

  “聯盟一成立,各單位就陸續開展了黑車治理、私設攤位、交通疏導等專項整治和文明勸導、誠信經營等宣傳活動。雖然解決問題不能一蹴而就,但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就拿黑車來說,運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守在車站,現在這路口,幾乎看不到黑車了。”陳瑞說。

  變化不僅僅發生在車站。

  今年56歲的張建安在車站旁邊的六場農貿市場經營一家香油店。作為市場“元老級”的商戶,對於市場環境的改變,他心裡一門清。

  “我在這兒開了20多年,市場都改建了好幾回。最近這幾年,越來越規范了。經常有志願者過來服務,看到誰家商鋪門前亂堆雜物垃圾,趕緊提醒我們進行清理,還向我們發放垃圾分類宣傳彩頁等。市場環境變好了,我心裡特別舒暢。大家都很珍惜這個整治成果,希望能一直維護下去。”老張笑著說。

  公園巷社區

  有項“小工程”

  前不久,西寧市人民公園美食城的經營者馬兆紅當了回社區道德講堂的主講人。原來,2017年,馬兆紅的兒子意外去世,留下了投資美食城的150多萬元欠款。為了還清外債,50多歲的她接過美食城的擔子,一邊經營一邊還債。如今,欠賬已經還了一半兒,她自己還被評為文明個體戶。

  “了不起!原來我們身邊就有這樣誠實守信、腳踏實地的榜樣。”聽完馬兆紅的講述,家住勝利路街道公園巷社區的毛立杰難掩激動。

  用身邊事激勵身邊人。自成立以來,公園巷社區的道德講堂發揮了不少作用。其實,不單單是道德講堂,志願服務隊、節日小活動……一年年干下來,社區的創新舉措還真不少。

  但是,如何才能依靠這些抓手更好地服務居民、治理社區?

  “社區工作就是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我們思前想后,決定整合力量,把這些資源集中起來,打造‘三小為民工程’。”小課堂聚民心、小活動暖民心、小服務知民心,社區黨委副書記、副主任肖紅霞告訴記者,握指成拳,抱團發展之后,服務也變得更加精准。

  去年6月6日,作為西寧市城西區首批“愛老幸福食堂”,公園巷社區愛老幸福食堂正式運營。家住公園巷1號的周昌徹沒有想到,今后自己會成為這裡的常客。

  91歲的周昌徹是一位獨居老人。對他而言,吃飯是個大問題。食堂運營前,了解他情況的社區助老志願者服務隊成員沒少跟他交流。

  “因為是件新鮮事兒,一開始老人們都有些顧慮,以為跟外面的飯館一樣。我們就向他們解釋‘幸福食堂’是做什麼的、能提供什麼服務,然后再征求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在菜品、用餐方式等方面的需求。”志願者尹靜說,如今,對於這些老人來說,這個食堂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幸福食堂”。

  今年50歲的楊洪衛是公園巷社區的黨委書記、主任。有著21年社區工作經驗的她對於這份工作,除了責任,更多的是熱愛。

  “社區工作看起來都是家長裡短的小事,但對於居民來說都是關系自己生活的大事。二十幾年干下來,我覺得最關鍵的就是對症下藥。居民想鋪地磚,你給他蓋房子,當然沒把事情辦到人家的心坎上。要是居民一見你,就想說幾句心裡話,那這工作,就沒白干!”

  北商業巷社區

  有朵“幸福花”

  “這路邊的樹枝正好在我窗戶邊上,遮擋光線。社區能不能幫忙解決一下?”

  “遇到雨雪天氣,院子門口的斜坡有點滑,能不能想個辦法?”

  8月20日,五四大街46號院裡,不少小區居民圍在“居民說事點”上,你一言我一語說起最近生活中遇到的煩心事。對於北商業巷社區副主任王海平來說,這種場景她一點都不陌生。

  “最初我們社區推出了圓桌聽証會,幾年下來,在服務居民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於是,我們又根據實際情況拓寬服務內容,相繼推出零距離服務的‘居民說事點’、愛心助老的‘1+6小棉襖’、傾聽心聲的‘走親日記’等務實管用的工作舉措,實現了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共商共議、共治共享。”

  要問在“居民說事點”“說事”究竟管不管用,這不,20日反映的問題,21日就得到回應。聯系城西區相關部門后,當天下午就對街道兩側的樹枝進行了修剪﹔經過施工方到現場查看,決定更換小區門口斜坡上的地磚,徹底解決雨雪天氣路面濕滑的問題。

  “社區這效率,太高了!”看到反映的問題很快得以解決,46號院的居民陳安芳連連點贊。

  高效率的“居民說事點”只是北商業巷社區構建幸福家園的一個縮影。面對轄區人口密集、老舊樓院多的治理難題,社區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探索出了包括“組織共建,推動規范化建設﹔資源共享,推動網格化治理﹔陣地共用,推動便民化服務﹔區域共治,推動多元化參與”在內的“四共四化”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法,推動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共治共建共享形成常態。

  去年5月,社區搬了新家,基礎條件有了明顯提升。針對社區老舊樓院多、老年人多,沒有太多活動場所的實際情況,社區開展“紅色電影月月演”的活動。每個月第二周的星期三下午,一樓大廳就成了老年人“紅色陣地”,《鐵道游擊隊》《英雄兒女》……每部老電影都能吸引二三十位觀眾。

  “社區工作就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還要管空氣。但隻要我們把目光放到社區居民身上,把思想集中到為民服務上,和群眾心貼心,許多難纏、棘手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負責社區黨建工作的嚴紅新到北商業巷社區3年多,說起這幾年社區的變化,她不假思索地說:“群眾的笑臉變多了!”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