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地方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地方層面的實踐和體現。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時強調,“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
在全省上下砥礪奮進的這四年征程中,青海的地方治理之路脈絡清晰,足音鏗鏘。
這條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放在地方治理的首位。
這條路,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的囑托和要求,立足青海特殊省情,找准國家治理與地方治理的結合點,在推進地方治理的實踐中為國家治理貢獻了青海力量。
共建,共治,共享。
牢記總書記囑托,這條符合青海實際、體現時代特征、順應群眾需求的地方治理之路,不斷在高原大地上探索、延伸。
在我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節點,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青海省委關於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地方治理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的意見》,為我省決勝全面小康、奮力推進新青海建設、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提供堅強保証。
對標中央
講政治、抓治理
一個時代的進步,要在歷史的長河中標注高度﹔一個區域的發展,要在全局的坐標中尋找方位。
當全球化已成為中國地方治理無法回避的重要元素,當中國已駛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快車道,站在這歷史節點,青海如何開拓社會治理更加有效的新局面新境界?怎樣實現社會治理的現代化?
青海深處內陸,接藏連疆,通達西南,區位特殊,作為西部重要支點,在國家治理全局中具有“一個尤其,兩個事關”的戰略地位。
推動治理制度創新,提高地方治理能力,必須把旗幟鮮明講政治擺在首位。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聚焦市域基層社會治理短板,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構建以基層社會治理、民主協商議事等為內容的“五維共治”基層治理新模式,全力打通市域社會治理中梗阻。
“2016年,我們村建立了全縣首個集黨員活動、便民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依托著沿黃資源優勢,黨支部帶領群眾依靠美景增收致富,吃上了旅游飯。”說起村子成功“變身”的過程,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支部書記拉毛卓瑪感慨良多。
一市一村,兩組鏡頭頗具代表性。
四年來,青海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年來,青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治理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造福人民,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搭建人民群眾參與地方治理的制度平台,讓各族群眾成為各項治理工作的最廣泛參與者、最大受益者、最終評判者。
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定海神針”,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地方治理最根本的政治保証。
細看青海這幾年的地方治理軌跡不難發現,無論國內外形勢和環境如何變化,無論特殊困難和挑戰如何交織,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的政治定力始終如一,始終沿著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政治發展道路堅定不移。
結合省情
做文章、謀發展
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深化對地方治理規律性的認識,必須堅持這條思想路線不動搖。
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需要謀定而后動。青海的謀,是深刻領會中央要求,堅持實事求是。
自信來自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遵循“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不斷深化省情認識,不斷改革創新,在治青理政的實踐中進行了成功探索。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多元文化交織,且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地方治理在兼具共性的同時又凸顯許多特殊性。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我省審時度勢保持定力,深入貫徹黨中央作出的一系列新判斷新部署新要求,推動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變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子”,還要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滿足群眾精神需求。最近幾年,海東市通過深入推進移風易俗,開辟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徑。特別是《海東市移風易俗促進條例》正式施行,對加快推進海東市基層社會治理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提升具有裡程碑意義。
窺斑見豹,這並不是特例。
面對這場大考,青海貫徹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突出“三個最大”省情定位,明確提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青海特點的發展思路,為推進青海地方治理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通過全面貫徹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等,為推進青海地方治理現代化奠定了扎實的制度基礎。圍繞青海重點治理什麼、怎麼治理,創新和打造了治理經驗和治理典型﹔積極探索社會有效治理的實現形式,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推進青海地方治理現代化奠定了豐富的實踐基礎。認真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為推進青海地方治理現代化夯實了可靠的干部人才基礎。
面對這場大考,青海既把握共性要求,做好規定動作,又針對個性開方抓藥,優化自選動作。圍繞生態地位特殊性、發展條件特殊性、民族工作特殊性、維護安全責任特殊性、社會發育程度特殊性強化治理擔當,打造出了地方治理的青海樣板。這些成效、經驗,既是地方治理的實踐結晶、青海貢獻,又為推動青海的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不竭動力。
我們黨是靠實事求是起家和興旺發展起來的,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反復証明,正是由於堅持實事求是,我們才能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青海地方治理的實踐已經証明,必將繼續証明,隻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固步自封、不抱殘守缺,不超越階段、不盲目冒進,地方治理才能贏得中央的認可、群眾的滿意、歷史的檢驗。
聚焦問題
抓重點、促改革
從我省社會治理看,要想真的解決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從不斷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來入手。這裡的現代化,在我省主要是指推動城市、農村、牧區治理現代化。青海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情況各異,推動地方治理現代化必須區別不同情況,抓住主要矛盾,明確重點任務。
有時,事實比理論更鮮活、更有說服力。
城市治理重在精細——作為全國確定的第一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區,西寧市通過推進“網格化”與“街長制”銜接融合,優化了政府治理體系,提高了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提升了現代城市的治理效能。
農村治理重在精美——作為縣級試點鄉,互助土族自治縣哈拉直溝鄉在各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完善村規民約,制定紅白喜事操辦標准。高額彩禮、薄養厚葬、盲目攀比等風氣得到有效遏制。
牧區治理重在精進——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將游牧民定居小區按建設標准劃分為不同小區。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社會服務管理,面對面地開展居家理財、就業培訓等便民利民服務。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基層,當我們把關注置於細節,這條地方治理之路折射出來的,正在青海四年來始終遵循的一條原則:堅守精益求精。
規劃要精細、建設要精細、服務要精細、管理要精細,用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推動城市精細治理。四年來,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宜業、更加宜居、更加宜人。
外修顏值,內修氣質。圍繞農村農業農民現代化目標,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四年來,我們的農村越來越清亮、干淨、整潔、有序,真正讓農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青海牧區集高海拔地區、欠發達地區、深度貧困地區、涉藏重點地區為一體。四年來,我們堅持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不斷厚植愛國主義精神、法治精神、守正創新精神、青藏高原精神等精神沃土,為牧區治理打下了堅實思想基礎。
“法治是牧區和諧穩定、長治久安最有力的武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曲庫乎鄉黨委書記夏吾桑杰說,過去由於存在越界放牧、越界採挖虫草等問題,鄉與鄉、村與村、戶與戶之間的矛盾糾紛時常發生。通過建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會治理模式,利用多種方式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如今,群眾不再“信鬧不信法”。
把握關鍵
求突破、聚合力
曲智的家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花石峽鎮措柔村。年初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時,他剛在群裡發出通知,全村50名網格員第一時間收集、上報信息。整個過程不到12個小時。當了34年村黨支部書記的曲智從未想到,村務治理和為村民服務,能像如今這樣便捷高效。
“通過推進‘六位一體’網格化管理模式,不僅僅是生態保護,村裡的大小事務都會分擔給網格員。”曲智說,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到了村務治理。
“磚連磚成牆,瓦連瓦成房”。在推進地方治理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生動實踐中,全省各級黨組織不斷提高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把廣大黨員、干部和各方面人才有效組織起來,把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凝聚起來,形成推進青海地方治理的強大合力。
合力靠壓實責任。地方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按照省委統一部署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健全機制,精心組織,整體推進,依法依規依章程依條例推進治理,形成同心同向的治理合力。
合力靠制度執行。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制度的優越性要靠執行力來保証。全省上下把制度執行和監督貫穿在區域治理、部門治理、行業治理、基層治理、單位治理的全過程。
合力靠改革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更是解決體制機制障礙的“金鑰匙”。多年來,在基層治理的過程中,我省探索形成了“班瑪經驗”“玉樹經驗”等社會治理的創新典型。如今,創建跨區域聯合黨支部,制定鄉規民約、村規民約,落實牧區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果洛州從加強黨的建設、推進社會治理、改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四個方面,不斷深化打造“班瑪經驗”升級版,建立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走出了一條青海治理特色新路。
合力靠能力提升。深入推進平安青海、法治青海、過硬隊伍建設,形成了西寧市平安建設一條街、海西州平安企業創建、海南藏族自治州“雲藏藏漢雙語搜索引擎”平台建設管理等一大批“楓橋經驗”青海化實踐的典型經驗,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水平不斷提高。
收好官開好局。新青海建設,航向不變,定力彌堅。今日青海,正處在一鼓作氣、迎難而上奮力實現“十三五”圓滿收官、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銳意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的歷史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