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彥新村的“七彩生活”

王 穎 冶曉剛

2020年08月23日09:51  來源:青海日報
 

班彥新村實施的光伏扶貧項目。楊紹進 攝

土族盤繡園。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在新居內展示新買的衣服。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村民開起了農家院,吃起了旅游飯。
本報記者 冶曉剛 攝

  8月21日,記者來到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新村,一張習近平總書記和村民的巨幅合影映入眼帘,廣場上播放著歡快的樂曲。“自從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建設中的班彥新村后,村民們便將每年的8月23日作為感恩日,這幾天村裡正在准備歌舞,像慶祝節日一樣。”駐村第一書記袁光平說。

  黃藍相間的新農房前花草縈繞,土族風情的“農家樂”裡歡聲笑語,綠樹成蔭,五彩斑斕的鄉村花海游客如織……從易地搬遷到產業發展,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走出大山,走向幸福的班彥新村土鄉兒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熱情不斷奮斗、前行,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處處呈現出一派新景象。

  開啟新生活

  “村子搬遷到了公路旁,娃娃上學有校車,看病不用再走上大半天,進城幾分鐘就到了!”村民呂有賢笑逐顏開。

  “那時路面還沒硬化,當天,總書記是冒著細雨,穿著雨靴,踩著泥濘進村的。”駐村第一書記袁光平指著村口展板上的一張照片說。

  如今的班彥新村,天然氣通了,自來水有了,路燈亮了,村民也住進新房了。

  班彥新村黨支部書記仲關因保告訴記者,班彥舊村位於五十鎮南部,屬半淺山半腦山地區,有8個社369戶1396人,其中五、六社的129戶484人住在沙溝山山梁溝坡間,山路崎嶇,從山上到山下,至少要走7公裡,出行困難、用水困難、孩子上學、老人看病也困難。提起以前的日子,仲關因保不禁感慨:“山路不好走,出趟門不容易,尤其碰上雨雪天氣,一連幾天出不了門。”

  2015年,好消息終於傳來了,班彥舊村的群眾迎來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做規劃、夯基礎、蓋新房,村民們的新生活在期盼中逐漸變為現實。

  新村建在了平坦、開闊之地,混凝土澆筑的磚房庭院錯落有致,房屋內三室兩廳,庭院百余平方米,水龍頭一擰,自來水嘩嘩流淌,村民背水的歷史徹底結束了。

  仲關因保說起當時的情形顯得格外興奮:“家家戶戶都高高興興地裝修起了新房子,冰箱、洗衣機、沙發都買回來了。有些村民家中的牆上貼著壁紙,屋頂挂著吊燈,地上鋪著地磚,可漂亮了。”

  搬遷群眾用上了干淨衛生的自來水,村民全部參加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生產生活用電實現全覆蓋,家家戶戶接通了天然氣、安裝了壁挂爐,用上了清潔能源……四年多來,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喜遷新居的班彥新村村民破除困局,廣開致富門路,日子過得紅紅火火。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7309元,順利實現脫貧退出。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574元。

  發展新產業

  移民搬遷,脫貧致富是目的。如何避免“住上新房子,過著舊日子”?產業配套、就業保障又該如何跟進?盤繡制作、酩餾酒釀造、鄉村旅游……一項項逐步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正在成為班彥新村破題的金鑰匙。

  在村委會旁邊,有一座具有土族特色的傳統院落,這裡是班彥新村的盤繡園。盤繡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成了村民增收的新產業。

  “盤繡園是我們用300萬元國家精准扶貧專項資金修建的,村裡的婦女在這裡平均每人每年能有6000元的收入,最多的一年能掙上萬元。” 第一書記袁光平說。

  一針兩線,一根線盤,一根線釘……針線在繡娘們手間自如穿梭,七彩艷麗的盤繡“太陽花”正在村民張正月花的手中逐漸“綻放”。

  “我們這邊的婦女基本都會這門手藝,沒搬遷下來之前,盤繡都是用來打扮自己,或送給家人的,沒想到現在還能用這個賺錢。”張正月花說。

  69歲的呂久月花告訴記者,以前掉了牙沒錢補,吃肉都咬不動,去年過年,她用在盤繡園繡花掙得錢補上了瓷牙,啥好吃的都能吃上了。如今,家裡的生活開銷,包括孫子的生活費都是她一人掙來的。

  在盤繡園的展廳裡,陳列著繡娘們的作品,服裝、皮包、挂件、首飾,一件比一件精美。“這些年,我們研發的服飾、首飾等幾百種盤繡產品在國內市場上暢銷。如今,全村145戶加盟的盤繡產業,有繡娘145人,其中貧困戶93戶,骨干繡娘50人,成為村民增收脫貧的重要產業之一。”互助縣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哈承清說。

  班彥新村的“七彩生活”不止於此。

  “快進屋,嘗嘗我的酩餾酒!” 村裡曾經的貧困戶呂有金,在搬遷前已處於“養老”狀態,家庭收入全靠兒子兒媳外出務工。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過他家后,呂有金再也坐不住了,他重新拾起家傳的酩餾酒釀造手藝,辦起釀酒作坊,第一年就掙了3萬元,去年淨收入更是超過10萬元。 “我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搬了新家,開了酒坊,脫了貧,現在的生活就是我們心裡的小康生活了!”呂有金高興得合不攏嘴。

  第一書記袁光平說:“去年,村裡還建成了酩餾酒作坊,打造班彥酩餾酒品牌,產量可以達到1.8萬千克,實現銷售收入180萬元。帶動全村10戶農戶發展酩餾酒釀造產業,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4萬元,農戶戶均可增收3萬元,酩餾酒產業已經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新渠道。”

  增收門路多了,大伙兒的干勁也越來越足了。

  村民閆全今年也開起了農家樂。她用自己打工存的錢,將外出務工閑置下來的一戶村民家的院子租了下來,改造成了“農家樂”,聘請了一名專業的廚師掌勺,平均每月能掙兩三千元錢。

  入夏后,村裡的花海景區也開放了,游客們的到來,讓閆全的“農家樂”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採訪中,記者深深感受到,這裡的男人忙完農活忙打工,女人忙完農活忙刺繡,班彥新村的每個人都在小康路上奮斗……

  描繪新願景

  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這裡考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四年過去了,當地村民不忘黨的領導和期望,認認真真搞建設,扎扎實實促發展,現在的班彥新村舊貌換新顏,迸發出了不一樣的經濟活力,村民臉上的笑容多了,錢袋子越來越鼓了。

  “你心中的小康生活是什麼樣的?”

  “黨的好政策,讓我們也像城裡人一樣住上了新房子、燒上了天然氣、睡上了電熱炕、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衛生廁所,還能掙上錢,生活越來越好,就是我們心裡想的小康生活。”村民呂四什吉滿足地說。

  村民呂志全告訴記者,現在村子發展得很好,我們也不願離開家鄉外出打工了,就想著在家門口掙錢。

  如今,班彥新村的村民們對於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對村庄未來的發展也滿懷美好的憧憬。老黨員呂有智說:“新村的基礎設施建好了,村民生活過好了,大家都希望村裡的產業能夠發展壯大,帶領大家致富,過上更好的生活。”

  為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村裡還實施了綠化、美化、亮化“三化”工程和通天然氣入農戶廚房、通給排水管網入農戶家園、通光伏電入農戶炕頭、通太陽能熱水入農戶廚廁的“四通四入”工程,幫助群眾逐步過上高品質生活。

  “干部和群眾呀齊上陣,平川裡拔起了新村。心肝花腔子裡放實了,栽哈個搖錢的樹了。習總書記到來四周年,百姓們高興地花兒哈漫了……”這段村裡很多人都會唱的“花兒”,唱出了土族群眾的心聲:祖祖輩輩都沒想過能過上這麼好的日子,感謝黨中央,感謝總書記!

  “我們要按照鄉村振興總要求,不斷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強化群眾技能培訓,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腰包鼓起來、腦袋富起來,努力將班彥新村建設成為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幸福家園。”仲關因保說:“如今,鄉親們有夢想、有奔頭,為美好的幸福生活努力加油干!”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