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久治脫貧的幸福歡歌

王湘琳

2020年08月11日10:10  來源:青海日報
 

  年保玉則群山,無人為活動干預的天然本色。

  義診現場,村醫講解藥品使用方法。

  專家對恢復后的草場進行測產。

  駐村第一書記走村入戶。

  牧民參加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

  上海援建的久治縣醫院住院樓。

  2019年,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生產總值5.26億元,縣屬固定資產投資5.70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625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85萬元。“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面實現,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消除了絕對貧困,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下一步,該縣將按照“四個不摘”工作要求,全面推進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在政策延續、資金投入、產業發展、扶志扶智等方面持續用力,確保與省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05年,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被確定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2016年全縣綜合貧困發生率為25%,9個貧困村佔全縣行政村總數的40.9%,建檔立卡貧困戶1528戶6423人,佔全州貧困人口的3.2%、全省的0.03%,貧困量多、面廣、佔比高、程度深。

  四年來,久治縣9個貧困村全部實現退出,1528戶6423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精准脫貧。2019年底,經省級脫貧驗收檢查,全縣綜合貧困發生率降為零﹔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63%﹔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6%﹔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214元,達到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1.43%。“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面實現。

  精准產業扶貧靶心

  增強脫貧“造血”功能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洒向果洛腹地的久治草原,班巴一家早早起來擠牛奶、打掃庭院,忙得不亦樂乎。而牛圏裡一坨坨牛糞等待著發揮更大的功效。

  世代以來,居住在草原的牧人對牛糞有著深厚的感情,牛糞可以燒火做飯,可以砌圍牆,可以蓋房屋,牛糞灰甚至可以做為止血的藥物使用……可以說牧民已經將牛糞的作用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2015年,全國上下吹響了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號角,久治也隨勢而動,但怎麼讓牧民群眾如期實現穩定增收、穩定脫貧,如何實現縣有龍頭企業帶動、鄉有特色品牌支撐、村有集體經濟發展、戶有致富門路可走、人有創業技能可用,卻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也是貧困牧民心中長久的期盼。

  一次偶然的下鄉調研中,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滕亞廷在牧民家的火塘邊,看著牛糞熊熊燃燒的火焰,想到在電視上看到有機肥的報道,靈光一閃,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發揮牛糞的特色功效。經過多方調研,2017年久治縣投資興建了索乎日麻有機肥加工廠,當年完成訂單合同4000噸,實現產值656萬元,純利潤100萬元,用於支付貧困戶原材料款40萬元,貧困戶分紅60萬元,戶均增收2390元、人均增收600元。

  久治縣這一成功實踐極大鼓舞了扶貧干部的信心和包括班巴在內的牧民的熱情。“我們現在賣牛糞可以賺錢了,這是以前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班巴拿著分紅和賣牛糞結算的8000多元錢高興地說。

  產業發展起來了,如何做大做強牛糞產業這篇大文章,形成產、供、銷、研鏈條、規模效益,讓群眾持續不斷增收致富?2019年,久治縣整合上海援建和中國電信援建資金1700萬元,在智青鬆多鎮新建了青海省天空牧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取得質量檢測合格証、青海省畜牧廳登記証、國家農業部國家級登記証,並在國家工商總局清冊了“索乎日麻有機肥”“天神花園”兩個商標。

  “我們的初衷就是將牛糞‘變廢為寶’,將單純的燃料變為可循環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產品。現在以牛糞為原材料生產的有機肥廣泛應用在人工種草、黑土灘治理、草場恢復當中。”天空牧場總經理才讓加說,草場茂盛了,載畜量升高了,產生的牛糞也多了,牧民再去撿拾牛糞,這就形成了生態良性循環的局面。

  如今,以天空牧場有機肥為輻射點,索乎日麻有機肥廠為支點,帶動了久治縣五鄉一鎮牧民群眾增收和有機肥產業鏈條的延伸。“我們不僅要發展好縣域內的有機肥產業,還要進一步把有機肥產業拓展到外縣、外省,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受益。”滕亞廷說。

  多渠道促進就業扶貧

  鍛造脫貧“金鑰匙”

  清晨,尼瑪穿著標志性的迷彩服,手臂上佩戴著生態護林員大紅袖套,來到他負責的草場,開始了新一天的巡護工作。今年50歲的尼瑪,家住久治縣索乎日麻鄉索乎日麻村。2016年,拿了幾十年牧鞭的他穿上迷彩服戴上袖章,成為了一名年保玉則保護分區的生態管護員,每個月都有2000元的工資,讓尼瑪一家有了穩定的收入。

  尼瑪負責的管護面積大約有66.67公頃,每天巡護3小時左右,每兩天就要把這片草場走一遍。

  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生態管護員,在家門口就業,尼瑪心裡十分地感激:“政府找上門,聘我當生態管護員,本身就是對我的一種信任,每年還給2萬多元管護費,既讓我發揮了價值,又不耽誤家裡的其他活,這個政策真的是太好了!”談起對未來的打算,尼瑪說:“我沒什麼文化,加上我家住得比較偏,能維持現有收入,已經很滿意了。我想繼續守護這片土地直至自己干不動為止。”

  據了解,索乎日麻村草場面積58萬畝,全村現有生態護林員73名,覆蓋全部4個社,生態管護員通過“生態補償脫貧一批”政策年均增收2萬元,真正做到“一人管護全家脫貧”。

  索乎日麻村的生態管護員由村級推選、鄉級評定、縣級審核合格后再由鄉鎮聘用的方式產生,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就地轉化為生態護林員,不僅增強了森林資源保護力量,還解決了部分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助力貧困戶盡快脫貧,實現生態建設與扶貧的雙贏。

  易地扶貧

  “搬”出脫貧新路徑

  一家老小都在馬上,幾頭牦牛馱著帳篷和鍋碗瓢盆,兩三隻忠實的藏犬照應著牛羊邊走邊吃。這就是90年代哇賽鄉的牧民生活。

  7月,記者來到年保玉則雪山下的久治縣發現,曾經放牧的牧民竟坐在縫紉機前,學習編織精美的手工藝品。

  從大山深處生活到城鎮集中安置,從土坯房到現代化住宅,從泥濘顛簸的土路到整潔通暢的水泥路,從牦牛馱水到自來水入戶,從“靠天吃飯”的不穩定收入到戶戶有致富產業的可持續增收……

  2016年以來,久治縣累計投資1.722億元,對居住在五鄉一鎮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的861戶3562名牧民群眾統一規劃建設了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入住率100%。為33戶124人開展挖掘機操作、汽車駕駛、手工藝編織、唐卡制作、草原管護等內容的技能培訓,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從家到沿街的茶餐廳,不到5米的距離。這5米距離雖然很短,卻記錄著36歲的依毛從普通牧民到餐廳老板的蛻變過程。

  起初住在久治縣智青鬆多鎮果江村的依毛由於家庭困難,隻上了一年小學就輟學回家,挑起了家務重擔。煮飯、燒茶、挖虫草……時間流逝,依毛的生活就在這樣的家庭瑣事中循環往復。只是,循環的生活軌跡中帶著些許艱辛與苦澀。家裡6口人的生活隻能依靠父親當門衛每月1000元的收入和依毛自己打零工、挖虫草的微薄收入。

  2016年,依毛的生活迎來轉機。伴隨國家各項脫貧政策不斷落地,依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逐漸變為了現實——2016年11月,易地搬遷項目實施,依毛一家搬出深山,住進了縣城78平方米的新居。

  多年操持家務,依毛練就了一手好茶飯,也逐漸對烹飪產生了興趣。2018年12月底,依毛參加了久治縣人社局舉辦的為期一個月的烹飪培訓班,她希望通過學習讓自己的手藝更精進一些,為開餐廳做好准備。

  2019年4月,依毛的茶餐廳正式開業。餐廳在旺季時一個月純收入達到4000多元。

  餐廳裡除了常規的裝飾,書本成了依毛餐廳裡最重要的點綴,這或多或少反映了依毛對知識的渴望。小學都沒上完的她,創業中深切感受到知識缺乏帶來的無力感。因此,依毛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她的三個孩子一到上學年齡,依毛就把他們送進了學校。如今,大女兒在縣藏文中學上初中,剩下的一雙兒女都在縣民族小學上學,依毛開餐廳也是為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安穩的學習環境。2019年底,依毛被評為全縣脫貧光榮戶。

  現在隨著餐廳經營步入正軌,依毛已經有了下一步計劃。今年她花費4400元報名參加了駕照培訓。依毛期盼著自己能夠順利通過考試,買一輛車,帶著孩子和母親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正如久治縣委宣傳部部長許顯洛所說:“易地搬遷不是蓋新房子給福利,而是通過阻斷致貧的自然條件因素,轉變貧困戶聽天由命的思想,激勵他們勇於改變貧困現狀,扶起脫貧的志氣。”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