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變”改革助力峰堆鄉貧困村民奔小康

陳 俊

2020年08月04日09:23  來源:青海日報
 

  仲夏時節,萬木蔥蘢。樂都區峰堆鄉“千畝”洋芋田郁郁蔥蔥。

  大棚裡,一個個羊肚菌棒排列有序。

  作坊裡,一件件青繡作品精美絕倫。

  房頂上,一塊塊光伏板穩定運行。

  村庄裡,一幅幅脫貧致富宣傳畫正能量滿滿。

  ……

  隨著一場“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洋芋、青繡等特色產業給當地村民帶來了“紅利”。

  “我當了大半輩子農民,做夢也沒想到,如今會變成股東,每年不但能夠領到土地分紅,還能在家照顧老人、小孩,年收入四五萬元,我們感到非常滿意。”樂都區合瑞順合作社務工人員辛元平激動地說。

  “我們合作社現有洋芋種植面積65公頃,托管或者半托管80公頃,從播種、鋤草、施肥、打藥到現在有100多名峰堆鄉貧困群眾在這裡務工。婦女一天能掙到90元,男勞力一天能掙130元,每戶收入大約2萬元。再加上‘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實施了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採挖、統一銷售的‘一條龍’服務方式,達到了降低種植成本,提升產品質量的目的,徹底解決了貧困戶的貧困問題。”樂都區合瑞順洋芋良種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郭佔福說。

  為幫助農民富起來,合作社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以群眾增收為根本目的,通過流轉周邊土地,集中連片打造“千畝馬鈴薯種植基地”和“千畝洋芋花海觀賞基地”等多種增收渠道,帶動了上帳房一、上帳房二等周邊村120多戶貧困戶就近務工。據統計,合瑞順洋芋合作社在2018年就為全鄉貧困務工群眾發放工資99.8萬元,2019年發放工資152萬元。郭佔福介紹,乘著“三變”改革的春風,合作社在峰堆鄉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以中央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契機,建成了洋芋恆溫庫、洋芋分揀車間、洋芋批發市場等一系列配套設施。農忙季節,有20多人在這裡務工,不僅解決了一部分群眾的就業問題,還完善了整個洋芋產業鏈,提升了洋芋的質量,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品牌效應。

  “以前家裡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剩余時間種地,一年下來收入還不到一萬元錢,現在將土地交給合作社托管,操的心少了,掙的錢多了,日子也慢慢過好了,今年打算再干一把,爭取走上小康路。”上帳房一村村民申登福高興地說。在峰堆鄉有很多村民都像申登福一樣,積極參與“三變”改革,獲得了穩定收入。近年來,峰堆鄉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理念,以七色黨建為引領,以農民增收為根本,著力推進鄉村振興,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合瑞順洋芋良種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東部無錫企業簽訂訂購合同,切實拓寬了峰堆鄉200多公頃洋芋的銷路。

  大力推廣機械化種植,合作社現有聯合收割機2台,大型拖拉機6台,配套農機具20余套,建成了洋芋生產全機械化試驗田13.3公頃。上帳房一村還建成羊肚菌種植大棚30個,年收入達到30萬元。

  李庄村錦峰青繡專業合作社的刺繡展廳、加工車間正在修建,建成后將解決全鄉200多名婦女就業問題,年產值將增加92萬元。從扶志出發,以提智為本,峰堆鄉以“三變”改革推動產業發展,提高了貧困群眾的穩定收入。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是打贏脫貧攻堅戰、走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新路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牛鼻子’”。

  峰堆鄉通過“三變”改革,大力發展光伏、養殖、洋芋、青繡、旅游等多種產業,全面發力、多點突破,帶動種植業、養殖業、鄉村旅游業走向專業化管理、規模化發展的路子,找准了精准脫貧新路徑,增強了鄉村振興新動力,拓寬了農民增收新渠道,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新實力,讓農村沉睡資產“動”起來、特色產業“火”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