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之“青海實踐”

魏 爽

2020年07月30日08:37  來源:青海日報
 

“四級聯戶制”入戶宣講。青海省委政法委供圖

行走在青海城鄉,如今一個個視頻探頭,全天候不“眨眼”地守護著百姓平安。特警不時在街上巡邏,社區民警、黨員、網格員、志願者等在大街小巷和繁華路段也隨處可見,夜晚閃爍的巡邏警燈讓人更有安全感,這是許多群眾的真切感受。2019年全省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為90.4分,比上年提高0.85分﹔群眾對政法隊伍的綜合滿意度達91.02分,比上年提高0.72分,實現了連續七年穩步提升。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作出重要部署,為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積極探索符合青海實際、體現時代特征、順應群眾需求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探索形成了“三種類型、四個層級”的青海基層治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凝聚社會各方合力

激活人人共建的社會治理“末梢”

“明天有從重點區域回來的住戶,要提前做好准備。”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西寧市城中區南川西路街道香格裡拉社區黨委書記王輝聲音沙啞,有條不紊地安排著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香格裡拉社區是一個居住人口上萬的多民族聚居小區,社區周邊商鋪較多,隨著企業復工復產,人流量激增。 疫情防控如何落地?網格作戰是核心。社區79棟樓建有15個網格,120多名工作人員和網格員一道,採取“定人、定崗、定時、定職、定責”的方法,盯緊每一個網格,將防控從“紙上”落到“格中”。

“阿布,阿妮(爺爺,奶奶),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多通風……”馬背上大喇叭傳出的聲音在高原稀薄的空氣中回蕩。疫情期間,興海縣公安局子科灘派出所通過“大喇叭+馬背/摩托車+方言”宣傳模式,全方位無死角在轄區內進行宣傳,運用“楓橋經驗”織起了一張嚴密的防控網。同時,廣泛發動社會組織、黨員干部和農牧民群眾開展自防自控,將防疫知識傳達給轄區內的每一個人,將防疫管控落實到轄區的每一戶人家。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是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方向和路徑。1月15日,省委成立平安建設領導小組,這是自2005年平安青海建設工作開展以來,規格最高、成員單位最多、涵蓋范圍最廣的領導機構,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平安建設夯實了組織基礎。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綜治(平安建設)和社會治理工作,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就深化“平安青海”建設、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提出要求,省級層面相繼出台了《關於全面深化平安青海建設的意見》《青海省健全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實施辦法》《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從頂層設計上為推動解決社會治理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問題提供了政策支持。

社會治理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管理活動,是對社會事務進行的全面治理。近年來,全省各部門和社會各方面協調聯動、共同發力,通過地方投入、項目帶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資源共建,加強社會面治安防控網、重點行業和重點人員治安防控網、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治安防控網、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內部安全防控網、信息網絡防控網的“五張網”建設,社會治安防控呈現從靜態向動態、從平面向立體、從增點擴面向提質升級轉變的良好態勢,我省社會治理和平安建設的整體效能、工作水平都得到了有力提升。

推進社會治理創新

打造多元共治的“青海樣本”

“嚴禁在婚喪嫁娶期間鋪張浪費、相互攀比,保護和傳承民俗習慣,厲行節約……”在貴南縣塔秀鄉塔秀村的宣傳欄上醒目地張貼著該村的村規民約。今年塔秀村將兩千多公頃夏季草場按標准統一管理運作,統一安排生態管護員管理,實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加強草場合理利用和保護。2019年年底,貴南縣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自鄉村治理試點開展以來,按照《貴南縣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實施方案》和“1+3+X”鄉村治理架構,村容村貌和鄉風文明煥然一新,鄉村產業煥發生機,村民幸福感倍增。

協隆村轄三個社,全村共有202戶754人。幾年前這個村組織渙散,人心不齊,草山糾紛頻發、鄰裡矛盾突出。如今協隆村從“問題村”變“先進村”,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零”糾紛……這一系列的變化皆受益於“四級聯戶”的社會治理模式。“四級聯戶”在甘德縣江千鄉試點實施以后,將政府服務延伸到“最后一公裡”變為現實,基層黨組織服務延伸到每家每戶,實現了從突擊式被動管理向常態化管理的轉變,逐漸解決了影響甘德縣發展的難題,其網格化的管理服務為地廣人稀的牧區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會管理模式。

社會治理關鍵在於提升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使其能夠應對復雜的系統治理問題。近年來,全省政法綜治戰線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政法委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一手抓突出問題整治、一手抓體制機制創新,深入推進平安青海、法治青海、過硬隊伍建設,形成了西寧市平安建設一條街、社區工作“指尖微管站”、社會治安“五色評價機制”、海東市農村小技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平安企業創建、烏蘭縣“無欠薪縣”、茫崖市“公安檢查站”、海南藏族自治州“雲藏藏漢雙語搜索引擎”、海北藏族自治州“一村一警”、剛察縣生態移民服務管理、玉樹藏族自治州“村寺並聯”綜合治理、果洛藏族自治州重點鄉鎮綜合整治“班瑪經驗”以及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果洛州達日縣“牧區網格化服務管理”等一大批“楓橋經驗”青海化實踐的典型經驗,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水平不斷提高。

構建治理共同體

實現人人共享的社會治理目標

“現在隻要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在手機上查看所在轄區的治安狀況了,也可以為治安狀況打分了,自從有了這個社會治安評價機制,感覺西寧的治安環境越來越好了。”家住西寧市城中區禮讓街的市民王成高興地說。打開“西寧公安”公眾號,每月的“治安行政地圖”用鮮活的數據說話,通過數據的搜集、分析和研判,黨委決策有了“活地圖”,群眾安全有了“體溫計”。

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近年來,我省不斷發展壯大群防群治隊伍、創新基層群防群治工作新模式,激發和調動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積極性。全面開展內部防控、鄰裡互助、十戶聯防、店店聯防、樓棟單元聯防等治安聯防活動,構筑平安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我省各地探索創造更多依靠基層、發動群眾、就地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途徑和辦法,實現預防化解工作常態化、長效化,加大對勞資、環保、征地拆遷、房地產、醫患等領域矛盾糾紛的排查、化解、穩控力度。2019年全省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6.78%,未發生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案事件和重大群體性事件。

良好的社會治理是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障。5月11日,中央政法委確定西寧市、海東市為第一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區。省委政法委研究制定了青海省區域特色工作指引。隨著我省正積極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市(州)級綜治中心8個、縣(市、區)級45個、鄉鎮級414個、村(社區)級4486個,各級綜治中心挂牌率達100%﹔部分地區基本實現了綜治信息系統和綜治視聯網系統州、縣、鄉鎮、村(社區)四級縱向貫通,相關部門橫向聯通。視頻會議、視頻監控、視頻通訊、視頻培訓、視頻調解等功能正常運行,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指揮調度、分析研判、應急處置、服務管理等業務應用可視化、扁平化。

風勁帆滿圖新志,砥礪奮進正當時。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青海,正以堅定、奮進的姿態,積極推動社會治理創新,不斷續寫新的篇章,交出人民滿意的答卷。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