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走貧困 遷來幸福

王湘琳

2020年06月30日10:48  來源:青海日報
 

  盛夏時節,果洛藏族自治州卻依舊大雪紛飛,從大武鎮驅車300多公裡,記者來到班瑪縣馬可河鄉則達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映入眼帘的是一棟棟嶄新的藏式小樓、整潔的路面、完善的設施,還有搬遷群眾的笑容。

  “進來坐坐,喝杯奶茶。”30歲的牧民角角熱情地將大家領進新家。80平方米的房屋寬敞明亮,住著一家4口人。房子裝修風格簡單而溫馨,電視、冰箱、沙發等家具家電配置齊全,他們一家儼然已經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說起自己的新房,角角贊不絕口:“以前在山上生活困難,交通不便,看病、上學、打工都不方便。現在搬到安置點,幼兒園、醫院都在附近,掙錢的門路也好找多了。作為村裡的草管員,每月有1800元的收入,媳婦平時在附近干零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角角是馬可河鄉則多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這兩年國家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2018年實現脫貧。“易地搬遷之后,我們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開始發展村集體經濟,並且每年能分紅1000多元,日子越過越好。”角角很滿意自己現在的生活。

  昔日的則多村坐落在平均海拔3900米的溝谷地上,距離縣城60公裡。牧民群眾依山而居,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滯后,生產生活艱苦。2016年則多村實施易地搬遷,2018年群眾入住安置點。

  馬可河鄉黨委書記李加才讓介紹,2016年全鄉重點實施了則多、則達兩個村的39戶173人易地搬遷,2017年實施了則多村、馬格勒村的57戶169人易地搬遷。近年來,馬可河鄉採取多種方式,加強各類培訓和服務,讓安置點與產業融合配套發展,把易地扶貧搬遷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努力使搬遷群眾盡快適應生活方式的轉變。

  易地搬遷,改變的只是貧困群眾惡劣的生存環境,而后續產業培育和發展,才是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啟動之初,馬可河鄉就將后續產業發展納入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之中,與工程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發展。

  在馬可河鄉的藏服加工廠,村民滿措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笑著說:“政府想得真周到,為我們搬遷戶免費開展了統一的技術培訓,讓我學會了縫紉技巧。原來是靠天吃飯,現在靠技能賺錢,每個月能掙三四千元,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

  在馬可河鄉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則達村村民桑多說:“合作社距離搬遷安置點很近,我自己家的土地以流轉形式入股,每年能分紅2600元左右,自己還學了點技能,在合作社打工,雖然是季節性,每年還能掙6000多元的工資。

  李加才讓說:“今年,班瑪縣投資400萬元修建了牦牛養殖基地,投資100萬元建設了則多村東格爾木雕加工廠,至今累計銷售藏式家具500余套,營業額達90余萬元,純利潤達15余萬元,大大拓寬了搬遷群眾的增收路子,搬遷群眾致富有了門路。”

  近年來,班瑪縣堅持“搬遷入住一戶、產業培育一戶、穩定脫貧一戶”的思路,對所有易地搬遷戶根據勞力情況進行分類,建立勞務檔案,通過資產收益扶持一批、規模養殖帶動一批、扶貧車間就業一批、服務就業解決一批、土地流轉增收一批、光伏扶貧發展一批等措施,努力使每戶搬遷戶有一個增收產業,每戶貧困戶有一人就業或務工經商,基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

  雖遠離了世代放牧的草原,搬到鄉鎮享受更為便利生活的牧民們,憑借勤勞的雙手,正一步步脫離貧困,創造著更加美好的生活。

(責編:陳明菊、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