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變中的青海民間舞蹈(一)

2020年06月30日10:46  來源:青海日報
 

  《駱駝舞》記述了撒拉族人民的東遷史﹔《安昭舞》卻出現在土族人民歡慶佳節和婚嫁喜慶之日﹔《納頓》則表現土族人民慶祝豐收時的喜悅﹔《宴席舞》多在回族群眾婚嫁喜慶之日展示﹔《社火》舞蹈均在漢族元宵佳節的歡騰氣氛中起舞﹔《鍋哇》是古代藏族人民為防御敵人侵略進行練兵為內容的武士舞……

  青海是古老的黃河文明、長江文明、瀾滄江文明的發祥地和重要傳播地,也孕育了青海高原各民族豐富多彩、燦爛奪目的舞蹈文化。青海的民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上孫家寨墓地發掘的舞蹈花紋彩陶盆和同德縣宗日遺址出土的舞蹈彩陶盆可以証明,早在數千年前,舞蹈就同青海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青海是名符其實的“舞蹈之鄉”。千百年來,歷代居住在這塊熱土上的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俗風情和心理素質,也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即日起,本報文化專版將連續刊登青海民間舞蹈的類別、流變和發展歷程,為廣大讀者呈現青海民間舞蹈的獨特魅力。

  (一)藏族舞

  藏族民間舞蹈在青海省流傳甚廣,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州、地、市、縣。而且種類繁多,節目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共有八大類舞種,節目過千,有“卓”、“依”、“熱巴”、“熱依”、“則柔”、“拉什則”等。

  《卓》(藏語為舞的意思) 是流傳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的玉樹市、囊謙縣、稱多縣的古老的民間歌舞。 “卓”舞有兩種,一種稱為“曲卓”(即宗教卓),一種稱為“木卓”(即民眾卓或稱民間卓)。“曲卓”動作雄渾庄重,沉深典雅。“木卓”為民間流行的卓,內容多為贊美家鄉的山水、村庄、祝願庄稼豐收,敘述故事,描繪人物、夸耀舞姿服飾等,大都在喜慶、迎送、婚嫁或勞動之余自娛時跳,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表演,人數不限,十幾人、幾十人皆可,常常是男女各半,圍成圓圈,轉圓而舞,時而輪流跳唱,時而一起跳唱,有的地方還男女手拉著手表演。

  《依》(藏語直譯為歌的意思)是流傳在我省部分藏區的古老的民間歌舞。 “依”又分“玉樹依”、“安多依”兩種。 “依”的許多表演動作和技巧是採用浪漫寫意的手法,從騎馬、狩獵、趕羊、擠奶、打場、剪羊毛、打酥油等生產勞動姿態中吸取動作發展提煉而成,並同帶有虛擬性的舞蹈語匯融合在一起,形成與“卓”舞不同風格的舞蹈品種。“依”舞表演不受性別、年齡、場地、時間等的限制。

  《熱巴》 是一種以鈴鼓為主,包括依、卓、熱依、踢踏及說唱、雜耍等綜合表演的藝術形式。舞時,男手執銅鈴,女左手執長柄鼓,右手拿彎錘,搖鈴擊鼓,並不時出現較激烈而富有技巧的快板,最后男子表演特技以達到高潮。其舞姿雄健靈活,情緒歡騰激昂,充分表現了藏族人民豪邁奔放的性格。

  《熱依》主要流傳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囊謙縣境內。表演時,加了不少技巧性動作,以模仿生活中如背水、擠奶等典型動作,來反映生活、勞動和思想情感。“熱依”是熱巴藝人吸收了不少“依”的動作,根據其表演的需要,在音樂、舞蹈語匯、隊形、技巧等方面有所加工提高,比民間舞“依”的動作規范,隊形變化復雜,技巧性高,所以人們把熱巴藝人跳的“依”稱為“熱依”。

  《則柔》 是藏族群眾非常喜愛的娛樂性歌舞,每逢節慶、婚嫁迎娶喜慶聚會時,人們身著節日盛裝,興高採烈,即興邊唱邊跳(不限場地大小),基本形式為兩人對舞,不分男女。其舞蹈動作特點可歸納為屈、圓、穩、顫、跳、嬉。 “則柔”除少數統一的動作外,大部分動作都是隨著歌詞內容即興表演。舞者們反應敏捷、思維活躍,讓人折服。因地域的不同,表演時各具特色。

  《拉什則》(藏語為神舞,也有稱神鼓或龍鼓舞的)是男性表演的民間舞蹈, “拉什則”以各種不同鼓的敲擊方法,節奏變化和場面調度反映了藏族人民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濃郁生活氣息,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 “拉什則”在各村寨的表演一般持續三至五天,村與村之間還要互訪,交流表演。

  《勒什則》(藏語譯音,意為龍舞)主要在熱貢農歷“六月會”上表演,尤以麻巴鄉浪加村的“勒什則”最具代表性。 “勒什則”舞隊人數一般不少於30人,舞者均為10歲至30歲的青少年男子,最多時參演舞者多達百余人。舞隊中有8位領舞者,他們左手拿一個分別代表龍、蛇、蛤蟆和人的木雕面具,右手均持一把柄系著綢帶的小神斧,其余眾舞者只是右手持小神斧,傳說是用來祈龍降水,也為用來海底撈寶。

  《莫合則》(為藏語音譯,意為軍隊舞蹈,亦稱軍舞),主要流傳於我省的部分安多地區,是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地區部分村寨在六月會上表演的舞蹈節目之一。表演人數不限,舞者都是16歲至40歲的青壯年男子。舞蹈隊形用走十三圈、分地、行軍等來再現古代軍事戰爭陣法變化莫測。是一種表現古代藏族軍隊交戰場面的舞蹈,因流傳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

  《螭鼓舞》是流傳於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藏族聚居區的一種大型民間祭祀儀式舞蹈。舞蹈時,多名披金色棱形披肩、戴五峰吉祥帽的男舞者,左手執鼓,右手拿鞭,邊擊邊舞。舞蹈結構較為完整、嚴謹,動作整齊劃一,動作調度等有固定套路,不能自由發揮。

  《夏爾群鼓舞》藏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循化縣道幃藏族鄉賀隆堡村一帶。“夏爾”指夏爾巴人,“夏爾群”意為夏爾巴人多人合眾而舞。舞者均為男性,不分老幼,表演者不限人數,人越多場面越壯觀。“夏爾群鼓舞”表演時從農歷臘月十五日(藏歷煨桑日)開始,到農歷正月十五結束。

  《跳神》“跳神舞”一般在每年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大型民俗廟會上表演,舞者擊鼓誦經舞蹈,表演武術,祈求保佑一方平安,惠賜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鍋哇》(藏語意為武士)是一種武士舞蹈,舞者身著戰袍,手執弓劍或盾牌,模擬操練、征戰、時而詠白,時而歌唱、時而拉弓射箭、時而對刺沖殺,其基本步法與寺院跳神舞相似。表演人數不限,一般在四十人以上,參加者都是中老年人,配上凝重的音樂伴奏和古朴剛毅的舞蹈動作,因此顯得威嚴、肅穆、神秘。“鍋哇”表現了藏族舞士雄健、威武、勇猛、驃悍的英雄氣概。該舞一般在喜慶、節日的集會上表演。

  (省舞蹈家協會顧問陶萬民整理)

(責編:陳明菊、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