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東市堅持人才向脫貧攻堅一線傾斜,力量向脫貧攻堅一線匯聚,引導優秀人才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激發各類人才發揮聰明才智,形成人才合力,助力脫貧攻堅。
精挑精煉人才智力,選准配強扶貧攻堅新力量。組建專業扶貧人才隊伍,接受和選派838名省、市、縣、鄉黨政機關干部建檔立卡駐村擔任第一書記,調整分配212名選調生到貧困村工作,組織5500多名專業技術人才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和創新創業,實現了第一書記、選調生和專業技術服務人才“三個全覆蓋”,聚集起一大批優秀人才,駐點開展幫扶服務,助推精准扶貧。大力開展招商引才活動,結合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信息技術等產業發展方向,赴北京中關村舉辦招才引智活動,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青海大學、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等27家國內頂尖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開展了聯合課題研究、人才推薦、短期挂職引進等工作。
2019年,北京中關村17家國內外企業及機構代表實地調研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小鎮,就進一步加強在生態環保、產業升級、精准扶貧、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進行了洽談,對海東扶貧產業、扶貧項目所需的科技創新人才智力進行了對接,促進了地、校、企的全方位合作。
引育結合培養人才,開創特色扶貧產業鏈。結合全市產業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資源特色,充分整合開發特色優勢資源,因地制宜選擇特色產業。平安區圍繞富硒特色農業產業布局,實施富硒大蒜和馬鈴薯、富硒蛋禽等人才培養項目。舉辦飼料種植、果蔬種植、牛羊飼養等專技培訓班30余期,培訓500多人(次),帶動就業1000余人,增加村級集體增收80余萬元。
同時,加強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與中國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簽訂合作協議,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並通過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其他貧困地區發展。實施“六大基地”人才重點工程,採取“人才+項目”、“人才+基地”、“人才+產業”等形式,著眼於貧困項目和貧困產業,定期開展人才培訓。並組織農業發展經營示范戶、農業合作社帶頭人等到青海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實用人才整體素質和能力,打造具有專業型、管理型、帶動型作用的精准扶貧“造血干細胞”。
借助“外腦+對口服務”,催生脫貧攻堅新動能。充分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契機,建立無錫與海東對口幫扶關系,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現實需求,通過項目招商、項目合作柔性引才200多名。依托高原現代農業、設施蔬菜種植、文化創意產業園、生物醫藥孵化器、富硒產業、土族特色旅游等高端項目,吸引無錫市產業人才跟進聚集,建立協作關系8對,簽訂“市市合作”、“政校合作”、“校企合作”協議9個,引進20多名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針對海東貧困家庭勞動力的特點和就業需求,充分利用無錫職業技術教育基礎好、水平高、門類全的優勢,通過訂單培訓、定崗培訓、定向培訓、“互聯網+培訓”等方式,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不斷提高海東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同時,針對海東市“兩不愁、三保障”的薄弱環節,實施“健康保”商業補充保險,覆蓋25深度貧困鄉鎮4.5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有效解決因病返貧和加深貧困問題。
實用人才引領示范,培育扶貧攻堅動力源。充分發揮鄉土人才的引領帶動作用,以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帶動型人才、社會服務型人才培養開發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批熟悉現代農業技術、善於經營管理、能夠帶動產業發展、在助推精准脫貧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的鄉土實用人才隊伍。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探索推廣“黨支部+合作社+基地+人才+農戶”促增收模式,鼓勵實用人才帶頭人領辦中藥材種植、高產馬鈴薯生產、枸杞栽培、百合種植、肉牛養殖等特色產業種養基地,通過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產品收購銷售、加工冷藏等服務,引領帶動各類人才發展農業。目前,該縣注冊各類農業服務企業、合作社、農民協會等機構45個,帶動農戶2000余戶。
互助土族自治縣建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根據鄉村振興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通過就地培養、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層分類培育農牧民,2019年共培育610名新型職業農民。
化隆回族自治縣實施“拉面經濟”脫貧致富工程,通過政策引導、品牌帶動、鼓勵扶持、健全機構等一系列措施促進“拉面經濟”發展,累計投資6090萬元,培訓拉面匠農民工3.6萬人次,轉移輸出農民工13.5萬人次,解決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為推動全縣脫貧攻堅提供了一批會技術、能創業的實用人才。
在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摘自…【詳細】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詳細】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 8月27日,記者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關部門獲悉,柴達木盆地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爾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標志著該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海西州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境內,是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