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民族團結的贊歌

王菲菲

2020年06月18日09:40  來源:青海日報
 

  這裡,被稱為“河流密集的地方”﹔

  這裡,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聚集了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民族的人們﹔

  這裡,以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為“主線”﹔

  這裡便是地處大美青海西部、青藏高原腹地、巍巍昆侖山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多文化交融的新興工業城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

  格爾木市現有漢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35個民族,總人口約30萬,其中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42%。2016年12月,格爾木市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四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市”。

  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格爾木市集全社會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提檔升級,呈現出經濟轉型發展、民生持續改善、民族團結和睦、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用心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贊歌”。

  建設民族團結

  共有精神家園

  “民族團結就是每個民族都一樣,雖然語言不同,但我們生活在一起,就像一家人。”說起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這裡的村民都有著自己的理解。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文化廣場上,用藏、漢兩種文字書寫的關於民族團結的標語和各民族大團結的大幅圖片格外醒目。可以看出,民族團結,是長江源村一直堅守的主旋律,凝聚著全村各族群眾的期盼和心聲。

  說起村裡的民族團結工作,長江源村黨支部書記才讓昂毛笑著說:“剛搬遷到這裡時,村民主要以藏族為主,這些年到我們村裡來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如漢族群眾開的超市和回族群眾開的飯館等。村子裡熱鬧了,大家彼此之間相處也很好,我們的生活也多了一些樂趣。”

  騰庚賀和妻子林風波是一對漢族夫妻,2008年到長江源村開了一家“騰庚賀商店”。從最初的顧慮重重,到現在的融入藏族群眾生活環境,大家親如一家人。在騰庚賀夫妻經營商店的10年時間裡,每逢遇到什麼困難,村裡人都會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偶爾遇到來買東西的群眾語言不通時,總有藏族群眾主動擔任翻譯,甚至在商品進貨和商店經營上,村裡藏族群眾也會給他們一些好的建議。

  如今,長江源村的變化很大,基礎設施完善了,環境整潔了,村庄形象變美了,村民富起來了,長江源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民族生態移民村。走進村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道路兩邊大大小小的商鋪,漢族超市、清真餐館和藏族特色商鋪應有盡有,每個商鋪的名字和裝飾均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發展讓這個民族生態村“活起來”了。

  筑牢民族團結

  共同體意識

  為加快民族地區文化發展,促進各民族團結,為實現新型民族關系奠定基礎。格爾木市各部門單位、鄉鎮街道通過宣傳窗口、開展“民族宗教法制宣傳月、周、日”等活動加強民族政策宣傳。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期間,組織各成員單位舉辦文藝匯演,發放宣傳材料。“古爾邦節”“開齋節”、蒙古族“新年茶話會”“藏歷新年”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積極開展關懷慰問活動。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活動,營造濃厚的工作氛圍,打牢堅實的思想基礎。

  格爾木市黃河路街道石油社區是一個“文化凝聚型社區”,社區裡涵蓋了15個少數民族,“為了凝聚社區裡民族團結的文化氛圍,我們社區組建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團隊,包括舞蹈隊、歌唱隊、射箭隊等等,並且不定期參加市裡的各項文藝匯演活動,並組織了多期友誼聯賽。” 石油社區主任孫艷霞說道。

  66歲的趙拉杰既是一名藏族同胞,也是石油社區格桑射箭隊的隊長,2013年,趙拉杰通過石油社區的幫助,在一片空地圍上了圍欄,清理了垃圾,做了地面硬化,建了簡易的房屋,邀請了格爾木市原射箭協會的成員加入,正式成立了寓意著民族團結友好的石油社區格桑射箭隊。

  去年7月,石油社區格桑射箭隊和郭勒木德鎮西村射箭隊自發組織舉辦的“民族團結杯”射箭友誼賽在石油社區舉行。比賽當天,來自漢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的70余名選手腰上佩戴著鮮艷的腰帶和大香包。參賽的選手中年齡最大的75周歲,小的隻有20歲,其中有爺孫倆、父子倆、夫妻倆,每當選手射中靶心后,大家都載歌載舞,熱鬧歡騰,大家唱著青海民歌、跳著鍋庄,場內氣氛非常和諧愉快。

  “在黨的好政策下,各族群眾都過上了幸福生活,我們射箭愛好者的隊伍也越來越龐大了,平日裡大家其樂融融的聚集在一起,一起練箭、相互切磋、相互幫助,不僅拉近了我們的生活距離,也能讓我們的內心能夠更加團結在一起。各民族選手通過射箭這項競技運動增強了友誼,達到了以箭為媒,廣交朋友的目的,同時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箭文化。”趙拉杰興奮地說道。

  助推民族團結

  共創繁榮發展

  格爾木市始終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做為格爾木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開展將黨建結合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宣傳周和一系列專題學習教育活動,逐步走出了一條“1+N”的普法新模式,切實增強各族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創建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在教育教學方面,15年免費教育政策深入實施,並根據需要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域新建了一批中小學學校和雙語幼兒園。青海師范大學鹽湖學院挂牌成立,為民族地區培養技能性實用人才提供了平台。

  在醫療衛生方面,城鄉少數民族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低保實現了應保盡保。“一鄉一院、一村一室一醫”目標基本實現,特別是格爾木市人民醫院蒙藏科、四鄉鎮衛生院民族醫科建設進一步加強,醫療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群眾健康水平和人口出生素質得到有效提高。

  在再就業方面,格爾木市不斷健全促進就業的體制機制,完善財政保障和金融支持等政策,大力培育民族經濟增長點。創業街、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等累計孵化企業198家,其中少數民族企業16家,“一園一街一基地”在孵62家,其中少數民族企業5家。

  在民族文化融合發展方面,格爾木市大力發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增強文化認同,建成了郭勒木德鎮國家級木雕刺繡之鄉、烏圖美仁鄉國家級那達慕之鄉等特色文化鄉鎮,以及金魚湖民族文化旅游風情園。加強民族語言文字和古籍整理工作,征集德都蒙古文化建設實物336件,發掘整理和申報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145項,確定並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95名,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8所,民族工藝美術師3名。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通過打造唐古拉山鎮長江源頭生態第一鎮、大格勒鄉杞紅小鎮、烏圖美仁新能源小鎮等生態旅游項目,城鄉居民特別是民族聚居區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打牢了民族團結進步的群眾基礎。

  如今,柴達木盆地處處涌動著齊心促和諧、聚力謀發展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熱潮,到處洋溢著爭創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州的良好氛圍,民族團結的“贊歌”唱響在格爾木市的每個人心裡,民族團結之花開遍了格爾木市的每一個角落。

(責編:陳明菊、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