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定居的拉格日村全景。
在草原上撒歡的曲瑪日合作社牛群。
石刻文化已形成產業。
在入駐精准扶貧產業園的澤庫縣企業廠房裡,職工正在專心作業。
初夏時節,沿著澤庫縣戰貧斗困的堅實履痕,再次踏訪廣袤的澤曲草原,一幅關於新牧野、新產業、新牧民和新生活的幸福畫卷令人應接不暇。
澤庫縣地處黃南藏族自治州中南部,縣域平均海拔3700米,全縣轄4鎮3鄉,64個行政村,總人口7.8萬人,是黃南州四縣中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環境最艱苦的一個縣。
盡管有著諸多“先天不足”,但破冰解困,澤庫有實招。今天,畜牧業更新換代、游牧民實現定居、特色產業風生水起——曾經落后、邊遠、窮困的澤庫縣以全新的姿態進入人們的視野。
以2015年為起點,至2019底,澤庫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4236元增加到3291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543元增加到8240元,全縣26個貧困村5191戶2109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退出貧困線。並在今年4月,該縣順利退出了貧困縣序列。
一場變革,畜牧業“奔”向現代化
草原是牧人賴以生存的家園,失去草原的畜牧業將淪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數量型”畜牧業遇上急劇退化的草場,畜牧業經濟走進“死胡同”,一場大變革隨之在澤曲草原呼之欲出。
澤庫縣可利用草場面積61.9萬公頃,人均草場面積不足8公頃。回想十幾年前或更早時,傳統畜牧業觀念已深入骨髓,牲畜數量一直是牧民衡量經濟效益的第一標准,得不到修養的草場已不堪重負,草原生態隨之亮起“紅燈”,畜牧業效益急轉直下。
不變則亡,置身傳統粗放式畜牧業經濟的絕境中,澤庫牧人們開始意識到,隻有不斷創新生產模式,才能在困境中蹚出一條路,才可能有希望順利完成傳統畜牧業的改造升級,並適應現代有機畜牧業經濟發展的變革。
這場變革勢在必行——2011年初,青海省牧區開始推行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佔盡天時地利,拉格日村牧民成為澤曲草原“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他們在政府的指導和扶持下,成功組建拉格日有機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牛羊和草場入社,解放了勞動力,邁出了“綠色革命”第一步,並在2012年分紅51萬元,演繹出畜牧業轉型蕩氣回腸的傳奇。時至今日,以草定畜入股、牲畜分群飼養、草地劃區輪牧、社員分工分業、收益按股分紅的“拉格日模式”草地有機生態畜牧業已成為澤庫縣摘窮帽剜窮根的“利刃”和諸多牧區競相效仿的改革典型。
如今,澤庫縣64個行政村均已實現草地有機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全覆蓋,並已建成37個標准化高效養殖基地,昔日逐水草而居的2066戶10344名貧困牧人已變成“股東”,分享著改革紅利——2017年至2019年,全縣37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累計實現現金分紅3330萬元。
今天,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牧業變產業、牧民變股東、社員變職員“六變”模式下的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和省級精准扶貧產業園、企業、貧困戶的無縫對接,讓“脫胎換骨”的澤庫畜產品走出“深閨”,頻頻亮相青海省內外市場,書寫著澤庫人擺脫貧困,發展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代畜牧業輝煌。
站在寧果公路旁望向拉格日有機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曾經簡陋的牛羊養殖基地已變成一個龐大的建筑群,拉格日村已成為牲畜分群養殖,飼草、牛羊糞精深加工,集中住房、村集體商鋪、幼兒園、衛生室等配套設施齊全的現代化牧業村。“學生、合作社職員和村民們不需要出村,在村裡就能滿足上學、上班和看病這些生產和生活需求。”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黨支部書記俄多介紹道,到2019年底,全村入社牧戶已達180戶,佔全村戶數的98%,整合了5753公頃草場,佔全村草場總面積的95.4%。從2012年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來,合作社累計現金分紅1799.87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5330元,並在2018年提前實現了全村高標准脫貧摘帽。
一份決心,搬出“窮窩”展未來
澤庫縣地處“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既是全國生態功能縣,又是黃河三條一級支流的發源地,生態區位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經濟建設,全縣近98%的財政支出靠國家轉移支付。
如何在地狹人稠,偏遠閉塞,缺土地、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因病因殘等因素相互疊加,致貧成因錯綜復雜的澤庫縣,徹底解決牧民住房難、吃水難、用電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通訊難、看電視聽廣播難的突出問題,優化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為地方經濟持續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挪‘窮窩’拔‘窮根’。”這是澤庫縣給出的答案。
2016年以來,澤庫縣在建設施工期短、配套保障任務重、后續產業保障難等諸多挑戰中展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至今,已累計投資10.74億元,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38處,讓全縣3鎮4鄉63個行政村4394戶16832名游牧民住進了水、電、路、通訊、教育以及文化娛樂等設施齊全的“幸福院“。
在該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東格爾社區, 713戶藏式院落整齊劃一地排列在寬闊的柏油路旁。走在四通八達的硬化路上,文化廣場、幼兒園、環衛設施不一而足,走進居民的院落中,水、電、網、廁均已齊備。據社區副書記血日尖措介紹,這裡是青南地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從牧野深處冬春透風、夏秋漏雨的土坯房搬遷到縣城的新居,告別了一家人守著方寸草場和三五頭牦牛的歲月,在“出門有公交、有公園、有學校、有醫院”的“出門四有”新居裡開啟新生活,64歲的斗尕日吉布深感生活的美好,不禁說道“我做夢也想不到,這輩子還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搬得出”最終目的在讓搬遷牧民持續脫貧致富。為此,澤庫縣將城鎮化發展與有機生態畜牧業、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公益性崗位就業等項目有機融合,解除搬遷戶的后續產業發展困局,使得已成為“城鎮居民”的牧民就業、就學、就醫問題迎刃而解,同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讓搬遷牧民就業有門,脫貧有路,致富有望。
一路探索,特色產業書新篇
澤庫是青南地區典型的純牧業縣,在有機畜產業及其畜牧業文化方面有著巨大的先天優勢。如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補短板揚優勢,將特色優勢產業從低端向高端推進,是澤庫牧人邁進新時代,開啟新生活必將歷經的新征程。
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澤庫縣依托資源優勢,實施了一批到戶產業項目、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培育出了畜產品精深加工、游牧文化旅游業和光伏產業等一批特色優勢產業,讓產業迅速興起,牧民穩定受益,集體經濟均衡發展,將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以特色產業帶動貧困人口走出“困境”,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強勁動力。
據統計,澤庫縣累計下達扶貧到戶產業發展資金9406.72萬元,對全縣64個行政村實施了35個產業到戶項目,帶動64個村的二、三檔3803戶14698名貧困人口累計收益達897.656萬元﹔累計投入資金3800萬元,對全縣38個非貧困村實施了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投入資金8268萬元,實施了26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投入鄉村旅游扶貧項目資金600萬元,深入推進王家鄉團結村風情園等旅游扶貧項目﹔聚焦產業扶貧、產業致富目標,傾力打造了省級精准扶貧產業園區,並搭建多方融資平台,累計發放“530”扶貧小額信貸375筆1439.5萬元,發放青春創業、小微企業、合作社貸款8387萬元,落實互助資金2600萬元,以此為基礎,精心培育新興產業,探索出“園區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讓創業者充滿底氣,讓特色產業發展迸發活力。
在2017年入駐澤庫縣省級精准扶貧產業園的和日石雕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車間,石刻藝人們正精心雕琢著手中的作品。一旁的展覽室裡,硯台、茶盤和八駿圖、藏獒、野牦牛等栩栩如生的石雕工藝品擺放得錯落有致。
“在公司上班,我就有了穩定的收入,每個月最少能賺4000到5000元。”成為了“上班族”對於自己的將來,已躋身州級非遺傳承人的石刻藝人才項南加充滿自信。前不久,他已遞交了爭取成為省級非遺傳承人的申請。
如今,澤庫牦牛和藏羊、黃蘑菇、蕨蔴等農畜產品已走出“深閨”,走向了青海省內外都市人的餐桌,服裝、家紡等畜產衍生品和手工藝品發展正風生水起,和日石刻、黑帳篷部落文化旅游景區等文化產業也已盛名在外,澤曲草原特色優勢產業已開啟了“澤庫品牌”發展的蓬勃之路。
在剛剛實現脫貧摘帽的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64個行政村已實現草地有機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全覆蓋。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牧業變產業、牧民變股東、社員變職員“六變”模式下的合作社,和省級精准扶貧產業園、貧困戶的無縫對接,奠定了澤庫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代畜牧業發展基石。縣轄的拉格日村,如今已成為飼草、牛羊糞精深加工,集中住房、村集體商鋪、學校、衛生室等配套齊全的現代化牧業村。
青海日報記者 公保安加 通訊員 張海麟 攝
在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摘自…【詳細】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詳細】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 8月27日,記者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關部門獲悉,柴達木盆地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爾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標志著該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海西州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境內,是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