馱隊的變遷

趙睿

2020年05月28日10:49  來源:青海日報
 

  春去夏至,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孟達天池自然保護區內樹木郁郁蔥蔥,天池猶如一面鏡子,借助光的反射,讓人們感受到水面與現實景物的重疊之美。

  孟達天池有“青藏高原的西雙版納”美譽,也是青海省惟一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為目的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孟達天池景區佔保護區面積15%,到循化不到孟達天池不算到循化。

  來過孟達天池景區的人都知道,從大門口乘坐景區大巴沿山路而上約10分鐘,就會來到棧道的起點,旁邊會有一些裝備好鞍具的騾子,等待游客乘騎。“騎騾子嘍,單程50元,上山不累……”每當看到車上的游客下來,騾子的主人就會吆喝著招攬生意。

  他們是該縣清水鄉塔沙坡村的村民,這個純撒拉族的村子每戶出一頭騾子,共構成了有100頭騾子組成的景區“騾的”隊。“騾的”的名稱由騾子出租車的意思衍生而來,就是景區內的騾子運客服務隊。

  上世紀80年代,這裡也有一支運輸隊,相當於“騾的”隊的前身,人員數量和騾子比如今的“騾的”隊更多,是周邊多個村的村民組成。那時候,拉的不是客人而是山上的樹木,樹木作為當地人的主要生活燃料,“每天都有70—80頭騾子上山拉柴,其實就是搬運樹木,尤其在冬天取暖期,每天上下兩三趟”。保護區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長馬偉回憶當年情景時不由地痛心,但在產能落后的年代,伐木生火是無奈選擇。

  1996年,馬偉到保護區工作時,每次上山看見這支騾子運輸隊時心裡都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擔憂,照此下去過不了幾年,山就會禿掉。而國務院宣布從2000年至2010年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之前,區內發生水土流失增多的現象,也開始給當地人民敲響了生態保護的警鐘。“2000年禁止採伐天然林之后,我們開始進行大面積保護和造林工作,植被的恢復漸漸現出成效。”馬偉說,從那之后保護區的干部職工從未停止植樹復綠的腳步,眼看著生態環境不斷好轉,他的心裡說不出的高興。

  拉柴的營生斷了,騾馬運輸隊面臨著收入的危機,轉型勢在必行。

  今年55歲的塔沙坡村村民馬有德,已經在孟達天池做了30年的騾子運輸,“早年拉木柴,到后來有了景區拉游客,干得都是趕騾子的活,走的是上下山的路,但拉柴時候砍掉樹會心疼,后來拉客人看著他們夸風景好,我心裡就隻有高興。”門票從1元到70元,每年從5月干到10月,去年平均每家收入1.5萬元,幾十年來景區的變化也改變著騾子的主人們。如今村民家裡主要燒煤,也用些牲口的干糞,做飯、取暖比燒柴消耗少。

  每年開春村裡都會進行一次馴服騾子大演習,由村“兩委”組織各戶實地訓練騾子。村黨支部書記韓迎新解釋說,因為要選取4-5歲的騾子,每年都有不少村民家的騾子更新,所以必須在開展工作前進行訓練,一般村裡會提前一個月左右,從運貨物開始趕著騾子上下山,后期再由村民交叉乘坐實驗,確保實際操作的安全性。

  此外,村裡還制定了出勤制度,有序安排村民運營,讓“騾的”隊的管理更加科學。“村裡每家出一頭騾子,全村兩個社分成兩個隊,節假日分上下午工作,平常或淡季一個社去一天。”村主任馬乙沙格說,這樣做不僅能讓每個村民都有相同的工作時間,還能確保人畜得到充足休息。他們還給每個隊的騾子進行編號,按順序出勤,依排號出發,保証運營秩序。

  循化作為全國惟一的撒拉族自治縣,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游客來到孟達天池游覽,景區的管理者也在經濟和保護的平衡上做了很多工作。青海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馬天龍說:“退耕還林使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82%,通過‘天眼’、 紅外相機、微波監測設施等先進手段24小時監控防火、防盜伐、防虫害情況。”在每年206萬元森林管護總投資的持續作用下,自然環境持續向好,給景區提供了更多開發可能。

  從運柴到運客,從破壞到保護。多年來,騾子運輸隊作為景區內到達景點的交通補充,不僅給游客提供了便利,也成為塔沙坡村群眾的一項重要收入。相比於汽車,騾子客運更加低碳環保,還讓游客感受到更多樂趣。

(責編:劉沛然、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