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專業學生進行實訓學習。
藏繡專業學生在上實訓課。
護理專業學生演練輸液流程。
畜牧獸醫專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動物病理切片觀察。
自實施教學改革以來,海南藏族自治州職業技術學校著重打造學校“融合+互選”兩位一體課程體系、無界化教學特區、“校企兩棲”教師隊伍等特色品牌,助力教學標准化建設、高水平產教融合基地建設和復合型技能人才培訓模式建設。 青海日報記者 肉旦尖措 攝
“現在村裡幼兒園的條件不比城裡的差,孩子在家門口也能上好幼兒園。”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卜恰鎮西香卡村的幼兒園裡,看著孩子們嬉笑玩鬧,教師李園喜上眉梢。
“從打造‘高效課堂’到嘗試‘先學后教’,我們的目的就是更加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發展要求,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說起如今的教學方式,同德縣第二民族中學校長俄項充滿希望。
“現在教室都是按照幼兒園的標准來布置,課程安排也是以實踐為主。前不久在縣幼兒園實習時,覺得自己進步很大。”海南州職業技術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部的學生沙榮婷覺得自己跟理想又近了一步。
……
一直以來,海南州始終把教育作為振興地區經濟、提高民族整體素質的全局性工程來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州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和“科教興州”戰略,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這一主題,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全州教育事業邁上了新台階。
辦好每一所學校
走進共和縣城北新區九年一貫制學校,寬敞明亮的教室、干淨整潔的宿舍、功能完善的活動場所……所到之處都能感受到一個新校園所散發的魅力。
作為以普通教學和雙語教學為一體的公辦學校,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不僅提升了共和縣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優化了恰卜恰鎮區學校布局,滿足了城北新區居民及周邊農牧民子女就近入學的需求,有力推進了共和縣教育均衡發展。
“我們學校於2016年10月開工,總投資8173萬元,佔地面積50797.2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9897.44平方米,能容納36個教學班1600余名學生就讀,2018年9月1日招生開學。在適應共和撤縣設市整體發展、滿足城北新區居民及周邊農牧民子女‘就近入學’的同時,有效解決縣城學校‘超大班額’問題,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學校校長多杰如是說。
變化不僅僅發生在共和縣。
為加快教育均衡發展,完善縣域教育體系,2018年9月1日,隨著總投資14045萬元的興海縣民族高級中學開學,興海縣正式告別了“無高中”時代。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州在全州中小學布局戰略調整的基礎上兼顧集中辦學和就近入學原則,通過實施“教育布局優化工程”,累計投資19.04億元,實施了一系列教育建設項目。
“我們適量恢復建設了一批農牧區小學,進一步優化了學校布局,形成了以寄宿制為主要辦學形式,中學生向縣城集中、小學生向縣城和鄉鎮集中、部分村保留小學或教學點的辦學格局,實現了從農村牧區點多面廣的分散辦學向城鎮集中辦學的重大轉變,帶動和促進了城鎮人口的聚集,促進了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城鄉學生公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新路子。”海南州教育局局長加泱曲杰介紹說。
正如我們所了解到的那樣,興海縣的學前教育一直頗具特色。近年來,通過調研,興海縣教育局制定了《關於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出台了《興海縣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關於縣直部門“結對幫扶”村級幼兒園的實施意見》等,建立了學前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和專項督導評估制度。
如今,興海縣幼兒園從原來的1所發展到目前的52所,在園幼兒達4256名。實現了學前教育機構城鄉全覆蓋,農牧區幼兒入園難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讓每一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提升教學質量
“以前,一些基礎設施的短板問題制約著教育的發展。而現在,寬帶網絡、班班通、資源平台等都已經配備齊全。”從事教育事業20年的同德縣第二民族中學校長俄項一直希望學校的孩子能享受和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如今他的夢想逐步實現。
“十三五”以來,海南州累計投入資金12.66億元,實施學前教育、高中教育、全面改薄和校舍加固等建設項目191個,城鄉教育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配套功能不斷增強,發展基礎持續鞏固,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全州學前教育實現城鄉全覆蓋,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通過國家級評估驗收,各縣高中全面建成並投入使用,中職專業體系不斷完整,培養模式日趨合理,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是全社會對教育的期待。對於同德縣第二民族中學八年級2班的學生葉旦多杰吉來說,2019年最大的收獲就是獲得了青少年藏文寫作大賽的第一名。這份榮譽的背后,離不開她個人的天賦,更少不了學校的培養。
“2019年全縣廣泛開展中小學教師‘同課異構’備課、講課競賽,中小學生藏漢雙文拼讀、朗讀、背誦、聽寫、默寫、書寫、理解及閱讀能力調研監測,不斷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我們學校也積極開展特色課程,拿藏文寫作來說,每周都安排了一次課程,讓學生們協調發展。”俄項說。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
2019年12月,興海縣教育局成立了首批7個中小學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的建立,標志著興海縣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探索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一步。
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近年來,興海縣一方面外出取經,充分利用多種渠道,多舉措全方位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另一方面,不斷創新中小學教師培訓培養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教師隊伍自身素質和執教能力。通過組織學習培訓途徑,強化教師在職培訓工作。2019年共組織專業教師1925人(次)進行各級各類培訓,其中國家級培訓131人(次),省級培訓144人(次),州級68人(次),縣級培訓1582人(次)。
今年42歲的角巴加家住貴南縣過馬營鎮沙加村。要說他這幾年最高興的幾件事,在江蘇讀高中的小女兒成績優秀算是其中一件。
在海南州,這樣的事情並非隻此一件。近年來,海南州充分利用對口支援平台,加大與內地教育發達地區的交流交往。全州93所中小學與江蘇各級學校建立“手拉手”幫扶關系,每年近600名教師到青海省外接受培訓,引進發達地區教育人才到海南州挂職任教。
“通過在江寧高級中學開設‘海南民族高中班’,已選送9屆720名藏區孩子到江蘇學習,每年高考取得優異成績﹔在江蘇、湖南等地開辦了‘海南中職班’,先后輸送2887名學生接受內地優質職業教育,走出了一條就地均衡提升和內地辦班提質‘兩條腿走路’的教育發展新路子。”海南州教育局副局長豆拉介紹道。
補齊教育短板
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家住同德縣河北鄉上知邁村的格日措如今是同德縣第二民族中學八年級的一名學生。幾年前父母離婚后,她便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於母親一直生病在家,母女二人的生活一直靠舅舅幫襯。前年9月,小學畢業后的格日措開始了自己的初中生活。按照政策,她和所有同學一樣,每年隻需交納500元的生活費用。就在她覺得鬆了一口氣的時候,學校積極為她聯系了當地的愛心人士,對她進行資助。這樣一來,小格日措再也不用為上學的費用而擔心了。
格日措的暖心故事得益於海南州實施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工程”。通過全面落實15年教育資助政策和“三江源”異地獎補政策,認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水平不斷提升,2018年全州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17.52億元,比上年增長10.42%,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16.31%,遠遠高於國家標准。全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全部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教育經費投入成為財政第一大民生支出。
通過全面普及15年免費教育,全面落實學生資助、“兩免一補”和“三江源”獎補等教育惠民政策,2019年貴德縣春秋季共發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膳食補助826.84萬元、寄宿生生活補助1821.24萬元、寄宿制學校走讀生午餐補助110.85萬元、中小學公用經費1607.71萬元,2019年春秋季學前三年免費教育補助資金406.98萬元。對考入高等院校的1111名貧困學生提供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712萬元,“春暖校園關愛活動”共資助貧困生831名32.5萬元。
為“窮校”摘“窮帽”,讓學生露歡顏。一項項改革舉措、一組組數據見証著近年來全州教育成果惠及貧困地區的成績:實施學前教育三期行動計劃和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大力開展控輟保學工作,積極推動義務教育均衡提升,全州各類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全州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99所,在校生105029人,教職工7248人,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92.7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6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94%。
在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摘自…【詳細】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詳細】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 8月27日,記者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關部門獲悉,柴達木盆地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爾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標志著該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海西州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境內,是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