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教育脫貧步伐 構建和諧公正青海(下)

買雪燕 李曉華

2020年05月11日09:36  來源:青海日報
 

2019年,青海省印發《脫貧攻堅絕對貧困“清零”行動方案》,通過十大工作措施為貧困“清零”提供了保障。從實踐來看,教育脫貧也將進入一個以轉型性的次生貧困和相對貧困為特點的新階段,教育脫貧的托底作用和基礎作用更為凸顯,兼顧質量和公平的精准教育脫貧將成為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也是完善社會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武器。

(一)明確教育脫貧價值,為全面推進公平青海提供理論支撐

教育脫貧的最終目的,不僅表現為幫助多少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減貧脫貧,更體現為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和貧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教育脫貧體現了差別正義原則和教育公平的理念。由於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貧困已成既成事實,實施教育脫貧工程就是要彌補過去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在教育投入和教育扶持方面的歷史欠賬,加大教育幫扶力度,改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落后的文化觀念和惡劣的自然條件,辦好適宜對路的教育,使他們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使教育公平的發展成果惠及到每一個貧困孩子。這是構建社會公平正義的首要原則。其次,教育脫貧為貧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從人的發展和現代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來說,教育脫貧是從根本上賦予並保障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基本權利,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進而保証他們都能平等的享有教育權等基本權利。

(二)厘清脫貧責任主體,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教育脫貧大格局

全面推進教育脫貧攻堅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各個領域,需要全面協調統籌推進,故而需要厘清主體的邏輯關系和關鍵環節。政府在我國脫貧攻堅中起主導作用。目前,“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的教育脫貧攻堅工作機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脫貧力量正在發揮作用,因此要進一步發揮學校對口幫扶的主力軍作用,緊緊圍繞制約青海發展的諸多難題,擴大職業教育東西部協助行動計劃、高校東西部協作招生名額、優化高校人才建設環境等,發揮高等教育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教育脫貧,支持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各類組織積極從事教育脫貧事業,發揮“希望工程”等脫貧公益品牌效應,積極引導社會各方面資源向貧困地區聚集﹔市場主體參與是提高教育脫貧精准性和效率性、促進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要逐步搭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教育脫貧大格局,不斷助力教育脫貧攻堅戰。

(三)提高教師隊伍質量,精准把握教育脫貧核心環節

隨著教育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教育扶貧逐漸由以物質投入為主的外源式發展轉向以師資提質為主的內源性發展模式,教師在教育脫貧中的核心作用被充分肯定和重視。貧困地區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提升成為教育精准脫貧龐大系統工程中的核心。因此,要進一步積極落實青海省委省政府《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質量興教,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以教師質量提升教學質量,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建設新時代扎根高原、富有理想、充滿情懷、德才兼備、引領青海教育改革發展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首先,強化公費師范生制度,通過高考杠杆調節作用,繼續擴大公費師范生招生范圍,加大對師范生的資助和培養,實施具有青海農牧區特色的師范生教育政策,解決我省農村師資數量短缺、質量不高的問題。其次,建立青海特色、民族特色的教師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探索民族地區教師教育和雙語教師培養的新模式。教師教育的改革應鼓勵和依托我省師范院校和師范學院等機構,借助認知科學與信息技術,和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高原分中心的優勢,積極搭建“西部農牧區教師教育創新與服務綜合改革試驗區”,以構建教師教育創新體系為核心,把優秀生源的選拔、教師的專業技能訓練、教師教育實習、民族兒童心理及認知特點等作為理論研究基礎。第三,完善教師繼續教育制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加大對教師繼續教育的研究力度和投入力度,完善省、市、縣(區)的教研機構,在建立在職教師教研和培訓長效機制的基礎上,傾聽一線教師的聲音,為他們量身定做地方化、個性化的培訓內容,構建靈活開放的教研體系和培訓體系,確保每位教師都能定期接受培訓,同時,教師培訓應向農牧區傾斜,以縮小城鄉教師差距。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為實現教育脫貧提供技術支撐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教育信息化通過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為促進教育公平提供有力支撐。我省早在2012年就已成立了青海省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在多年的推進過程中,積累了較好的經驗,並已有效運用於教、學、科研與管理等環節,為了更好地應對未來教育對人才的高規格、個性化需求,下一步應以“未來教室、未來教師、未來學校、未來教育”作為重點建設內容。首先,啟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深入落實《關於公布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創新培訓平台及其對口支援地區的通知》,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以提高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能力為抓手,增強教育網絡與其他公共服務網絡的開放度和信息交換能力,實現面向教育信息化的計算機網絡、廣播電視網等多種網絡的互聯互通、無縫連接和相關服務形式的有機融合。推動互聯網+教育工程,發揮教育數據基礎作用,提高全省接入互聯網的學校比例。其次,做好服務設計,推進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和共享。針對我省雙語教師認知能力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理科成績提升等特殊教育問題,積極動員和整合高校內部各院系之間,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合作,探索通過信息化建立教師學習與學生成長的共同體,打造雙語教育優質教育資源庫,在技術推進和教育教學方面有新的突破,增強教育信息化對教育脫貧的支持力度。第三,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組織管理體系。在頂層設計中落實和設置教育信息化專門管理機構,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創新機制,引進和加強市場力量的參與和融合,提高教育信息化技術研發力度,強化在應用科技方面的創新工作,推動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轉化力度。

教育在脫貧攻堅中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作用,是拔掉窮根、穩定脫貧的前提。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用教育為扶貧助力,才能更好地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應繼續秉持和推進“教育是最好的維穩和最大的發展”的治理理念,將教育脫貧作為阻斷代際貧困的有效手段,凝聚一切智慧和力量,通過教育脫貧促進全民共享教育公平發展的建設成果。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編:陳明菊、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