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地處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祁連山國家公園的核心區,特殊的生態地位決定了畜牧業必須走綠色生態循環之路。以科技創新的金鑰匙打開農牧業轉型升級之門,為海北農牧業綠色高效優質發展裝上了強勁的“發動機”。
“合作社與青海省內學院合作實施藏羊‘兩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高效養殖集成技術,有效提高了合作社科學養殖的技術含量。”剛察縣青青草牛羊育肥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宋永魁介紹,通過牦牛、藏羊高效養殖,農作物規模化種植,經濟效益比傳統高出了30%。
尤其祁連縣將牦牛、藏羊優質本品種選育和經營作為一項基礎產業,2019年實現了“縣有選育中心、鄉有選育基地、村有選育核心群”的三級體系,種畜滿足本縣需求外,還銷往青海省內外,形成了優質優價的種子經濟,不僅推進了現代畜牧業發展進程,還明顯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東寶介紹,2012至今,全州僅藏羊“兩年三胎”累計投入專項資金2993萬元,推廣25.53萬隻,新增產值2.55億元,新增利潤9495萬元。同時,繁活率也提升到96.90%,較傳統放牧提高了10.9%,每年多繁活羔羊10.90萬隻,為發展羔羊經濟奠定了基礎。
通過項目的實施,既減少非生產畜數量,提高了母畜比例,加快了畜群周轉。同時減少了母羊和羔羊在天然草場的採食時間,減輕了草場壓力,緩解了畜草矛盾,維護了草地生態平衡,促進草地生態逐步走向良性循環。
“近年來,我們對多胎繁殖母羊進行基因檢測,發現藏羊中存在多胎控制基因,而且有連續繁殖和后代遺傳能力。”為深挖藏羊繁殖潛力,解決藏羊繁殖率低的短板,海北州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又將科研重心聚焦到了藏羊多胎繁殖性能的研究。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隻有立足實際不斷創新,才能迎來更加廣闊的前景。
“從2014年開始,第一年就有38.46%的母羊連續產雙羔,繁殖率是136.36%,經過選育和加強飼養管理雙羔率逐步提高,2018年雙羔率達到51.56%,繁殖率達到151.60%。試驗証明,多胎母羊連續繁殖能力通過選育和改善飼養管理條件能夠獲得持續提升。”
海北州牧科所副所長、推廣研究員周玉清介紹,如果僅靠常規育種方式進行多胎品系的選育和擴繁,效率低、周期長、成本高。通過常規選育+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方法,可加快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去年,牧科所在四縣建立四個多胎性藏羊選育示范群,共800余隻。預計到2020年底,核心群規模將達到2000隻。
通過建立多胎藏羊純種繁殖核心群和擴繁群,海北州借助科學的選育手段,配套適合多胎藏羊養殖的飼養管理方法,逐步擴大群體規模,在適宜地區示范推廣,將大幅提高藏羊繁殖率,帶動生產效益,並形成高原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的新亮點。
在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摘自…【詳細】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詳細】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 8月27日,記者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關部門獲悉,柴達木盆地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爾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標志著該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海西州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境內,是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