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城市群像中,身處瀚海戈壁的德令哈市,少的是高樓林立的喧囂與繁華,多的是在一片片濃密綠色簇擁中悄然而成的舒適與沉靜。
春天,讓這座高原小城更顯生機勃勃。一場春雪后,記者踏上德令哈幾處環境保護重點區域,探尋德令哈市的生態宜居“妙招。”
經過可魯克湖至托素湖的途中,自然保護區內的枸杞苗木在寒風中依然堅挺……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這裡成為植綠防沙的公益林地,成為有效抵御沙漠侵蝕,改善周邊生態環境的堅實屏障。
“這裡曾經因非法開墾導致大量的林地遭到破壞,在經過補修后這片林地恢復了原來生態功能。從2018年4月份開始,我們投資756萬元補栽補植,如今眼前這片枸杞林已成為德令哈市防風固沙的‘主力軍’。”海西州林草局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道。
從枸杞種植地帶一路走過去,滴灌設施精准地播撒在每一株苗木上,在田壟的邊緣處與柏木交織形成了一張綠色的網帶。“原先非法開墾時都是用大水漫灌,導致土質受到侵蝕不牢固.為了讓這片區域盡早實現生態功能修復,我們在各個細節上牢牢把控,堅決不造成二次災害。” 州林草局工作人員袁藝指著眼前的這片林地說道。據了解,節水灌溉項目的實施,使得喬木林每畝每年需水92.4立方米,節約用水807.6立方米﹔灌木林每畝每年需水46.2立方米,節約用水853.8立方米。
行走在德令哈市巴音河畔,放眼望去河水碧波蕩漾,天藍,水清,呈現出一幅和諧的自然之美。
“我在德令哈生活了大半輩子,如今這裡的風越來越小、沙越來越少。過去一到春季,風沙天氣沒日沒夜,人在外面轉上一圈回到家裡,從上到下都是灰土。如今,城外筑起了防沙屏障,城內巴音河兩岸也在綠化中成了景觀帶,我們真切地感到德令哈成了幸福之城。”談起德令哈市綠化,家住河西的李洪春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穿梭在市區的大街小巷,隨著氣溫不斷回升,馬路兩邊的樹木也將由休眠期轉入生長期,城市“美容師”正在抓緊時間為這些樹木修剪“造型”。
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個季節是修剪行道樹的黃金時期。行道樹主要採用短截、疏枝等方法進行,對重疊枝、徒長枝、下垂枝等枝條進行修剪,調整樹形結構,以形成優美的樹形﹔修剪病枝、虫枝,以利於病虫防治和樹木生長﹔對阻礙公交行駛、路人出行的樹枝進行修剪,以利於市民出行安全。”
記者跟隨著工作人員順著德令哈市長江路一路向南,但見道路兩邊的楊樹已吐出了翠綠的新芽。工作人員說,這一棵棵樹都是我們像看護孩子一樣看護長大的。馬上就開始植樹了,到時候全市的干部群眾、男女老幼都會“傾巢出動”,山上、河邊、田間地頭、房前屋后都是栽樹種花的身影。
在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摘自…【詳細】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詳細】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 8月27日,記者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關部門獲悉,柴達木盆地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爾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標志著該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海西州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境內,是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