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是形容對不對稱愛情的俗語,但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八寶鎮,它的寓意卻完全不同,插在牛糞上的“鮮花”成了脫貧致富花。
4月10日,記者趕在八寶鎮黑水河畔的祁連縣古琅民俗文化石材開發有限公司的產品展銷大廳裡看到,滿是用石片、小石子做成的石畫展櫃前,卓麻和彭毛措兩位年輕的藏族姑娘,正在通過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台,推銷著這裡的產品。而在他們的右側展櫃上,一塊經過工藝化處理的牛糞上,插著一朵以牛糞為材料制成的玫瑰花,這個以牛糞主打的工藝品名叫:鮮花插在牛糞上,其網紅度蓋過了臧秀、石畫。
牛糞花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2016年公司經營者王忠祥,前往位於祁連縣城八寶鎮東南2公裡處的牛心山,為正在制作的石畫作品尋找所需的石料,“當時撿石頭撿累了,就坐在半山腰上歇息,看到圓溜溜的羊糞蛋兒就撿了一些。”王忠祥原本打算將羊糞加工后用在石畫中,卻不想萌生了用它制作葡萄工藝品的想法。
“試驗成功后我便想起了‘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這句話。”身處藏區的王忠祥,曾經去過沿海闖過東北,面對祁連“旅游興縣”的強勁勢頭,特別清楚“旅游紀念品能賺大錢,但產品除了有特色,還得要出‘奇’,隻有人無我有才能暢銷。”
經過自然發酵、塑料桶發酵等發酵除臭實驗失敗后,王忠祥獲得了木桶發酵的成功,一句俗語自此被貨真價實地呈現在了實物上。牛糞工藝品“鮮花插在牛糞上”,在2018年實現了“量產”,到2019年以牛糞為材料制作的玫瑰花、牡丹花、牦牛、藏獒等工藝產品,開始登陸深圳、廣州、上海等地市場,區區580件作品換來了3萬多元的收入,直接帶動16戶農牧民獲利。
“遍地都是錢,就看你是否有心撿!”積極參與牛糞工藝品制作的馬桂蘭,曾今是八寶鎮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追隨王忠祥制作石畫,年收入從以前的幾千元增長至如今幾萬元。“牛糞工藝品剛試著銷售,我就能從中獲得近千元的增收,這要是火起來可真是視糞土為金錢啦。”馬桂蘭打趣兒地說。
在“古琅”公司,像馬桂蘭一樣的脫貧戶共有90個。過去不入常人“法眼”的碎石頭,經過她們的巧手成為了工藝品,按品質銷售后,分別能獲得1500元至7000元不等的回報,完全實現了脫貧。
“前幾天有山東煙台的客戶詢問牛糞工藝品的生產情況,遺憾的是隻有夏天的牛糞才能用於工藝品加工。”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因無絕佳加工原料,王忠祥做出了“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的氣”的決定。
在工藝品制作區,王忠祥通過以老帶新的方法,繼續培養石畫制作人員,在旅游呈現蕭條時,培養新人以備網絡銷售和旅游旺季重現后的展銷。而對於牛糞工藝品,王忠祥除了手把手培養制作骨干外,還對工藝加工手法進行改良,通過網絡尋求著更多創意思路。
“王總在用石頭畫抓住中年以上消費人群,將牛糞工藝品向‘年輕’化打造,看中就是我們這些90后消費人群。”郭文作為王忠祥身邊最年輕的工作人員,是牛糞工藝品“年輕”元素的來源。一年半的工作經歷讓她看清王忠祥打的算盤,“石頭畫是他事業發展的基石,也為跟他打拼的貧困戶,鋪上了一條擺脫貧困的‘石廊’。牛糞工藝品是他事業發展的又一追求,是為脫貧戶插在牛糞上的‘致富花’。”
“花要開得好就得有養分,而牛糞涵養最佳!”郭文指著一副用牛糞做成的牡丹花工藝品如是說。
在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摘自…【詳細】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詳細】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 8月27日,記者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關部門獲悉,柴達木盆地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爾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標志著該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海西州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境內,是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