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宣講干部深入田間地頭,為群眾宣講黨的惠民政策。
本報記者 羅珺 攝
祁連縣野牛溝鄉馬背宣講隊到牧戶家中,宣講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
通訊員 沈延峰 攝
2020年的春天如期而至,卻與往年有些不同。三月的青海大地,疫情防控工作還沒有畫上句號。然而,在春耕備播的田間地頭,在溫馨整潔的農戶家中,在馳騁草原的馬背上,在恢復生產的企業車間……都能看到宣講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的干部們忙碌的身影。
從3月1日至4月10日,我省堅持“兩手抓、兩促進”,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進行了2020年萬名干部下鄉開展“鼓干勁、穩脫貧、迎小康”主題活動。
在這40天的時間裡,全省抽調的駐村干部與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工作隊一起覆蓋到村、深入到戶,認真宣講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牧業生產發展、農牧區改革等方面的政策舉措原原本本宣傳到村社到村戶。通過宣講,增強了農牧區干部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補上全面小康“三農”短板的信心和干勁,把黨的各項“三農”政策轉化為廣大農牧民建設美麗家園的實際行動,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我省農牧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宣講方式不一樣
政策依舊暖人心
用方言講、在網上講、用曲藝唱……西寧市充分運用靈活多變的形式,在繼續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將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傳遞到田間地頭,傳遞到每一位農民的心坎兒上。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戴家村,大通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文藝志願者們用一曲西寧賢孝,拉開了文藝宣講“一號文件”的序幕。
“打竹板,響連天,文藝隊伍走向前,一號文件說些啥,聽我給你來宣傳……”3月26日,同樣的曲調,卻在不同的地方響徹整個北川大地。當天,大通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大通縣融媒體中心聯合,用網絡直播的方式,讓群眾們足不出戶,就能夠學習到“一號文件”精神。
似這樣接地氣又不失靈活的宣講場景在全省各地輪番上演著……
為發揮好宣傳作用,果洛藏族自治州宣講干部段宏川來到達日縣沙日納村,把黨的惠民政策及時送到群眾身邊,他把文件中的惠民政策編印成冊分發給群眾,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他還特地錄制了有關扶貧政策的宣傳音頻。
“今年要強化農牧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繼續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段宏川針對不同群體進行分類宣講,對60歲及以上老年人重點講養老保險、生活補助等惠民政策﹔對低保戶重點宣講農村低保等惠民政策﹔對家裡有大中專學生的牧民重點宣傳國家獎勵助學金等惠民政策……
“政策制定是嚴謹的,政策文件也是專業用語,所以在制作課件階段,常常在用詞表達上與其他宣講干部一起討論,講稿被修改得原稿都快看不清了,我還擔心自己理解政策文件不夠透徹。”段宏川說。
4月的阿柔草原乍暖還寒,宣講干部的身影為初春的草原增添了無限“生機”。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阿柔鄉青陽溝村駐村干部南措吉從包裡取出宣講材料,用流利的藏語開始宣講。
“今年國家將圍繞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供水、農村教育、農村社會保障、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等補齊短板……”南措吉向牧民娓娓道來,作為宣講組的一員,南措吉和同伴早早就開始准備,結合青陽溝村的實際情況,吃透文件精神,認真梳理宣講的要點和宣講重點。
海北州選派的700名下鄉黨員干部靈活採取“馬背宣講”“雙語宣講”“上門宣講”“微信宣講”,通過“進牧戶”“進牧場”“進農家”“進農園”“進林區”“進景區”等方式,深入宣講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實現“線上+線下”宣講全覆蓋。
為民辦實事
為民解疑惑
連日來,海東市平安區的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們馬不停蹄地走村串戶。巴藏溝鄉上郭爾村第一書記趙國雲和工作隊隊員馬永春也沒閑著。在宣講中,趙國雲講解完春季田間管理的技巧,就立馬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針對不同作物、不同地塊,面對面現場講解、現場示范,讓村民們一學就懂、一看就會,讓養了一輩子牛羊的村民們大開眼界,同時也明確了村裡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的思路。
“利用自身優勢,才能更好地發展產業,好的政策是服務群眾的,爭取讓群眾清楚每一項政策、明白每一個知識點、搞懂每一個問題,才能讓惠農政策真正‘進村、進社、進戶’,老百姓才能感受到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趙國雲說。
人勤春來早。3月初,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尕讓鄉希望村村民蔡月蘭的蔬菜大棚裡,隻見綠油油、紅彤彤的辣椒,胖墩墩的菜瓜已經挂滿枝頭。“溫度低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大棚的保溫工作,還要加強通風,要想蔬菜品質好要追加有機肥……”希望村黨支部書記李寶林耐心為蔡月蘭進行種植技術指導。
李寶林每天都要走村入戶,詢問種植戶的大棚溫度、通風管理、土地施肥等情況。蔡月蘭說:“正因為有黨支部書記將一系列新技術以及惠農扶農政策送到田間地頭,並指導我們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與施肥技術,我相信今年大棚一定會有一個好收成!書記還幫助我們農戶積極與縣農牧和科技局的干部對接,幫我們解決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供應問題,滿足了我們春耕備耕的需求。”
在持續宣傳惠農惠民等文件精神的同時,各地還開展形式多樣的支農活動,幫助解決養殖業生產、村民就業、鄉村移風易俗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干部們通過“田間課堂”為春耕生產提供“零距離”服務,真正把便農、惠農服務落實到實處,讓宣講工作取得實效。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魯柯鎮安康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永忠,在宣講中,突然想起最近一直纏繞在他心頭的一件事。
脫貧戶王蘭芳的丈夫因病去世,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王蘭芳的肩膀上,脫貧攻堅鞏固提升任務艱巨,如何才能引導她渡過難關成了難題。在給王蘭芳宣講“一號文件”精神的同時,永忠還鼓勵她要樹立自強自立的信心,敢於面對當前的困難,用好各項扶持政策,堅信日子會越來越好。
在了解到王蘭芳想通過發展養殖業,增加家庭收入的想法后,永忠又趕忙前往鎮扶貧辦和本村養殖專業戶家中,征得了養殖專業戶同意為其提供生豬養殖方面的技術指導。
可以看到,宣講干部們在千方百計用自己最大的能力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把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落到實處,確保與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小康。
喜看新變化
共同奔小康
在宣講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中,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迅速成立宣講隊帶頭學習,准確把握文件的精神實質,各鄉鎮宣講隊員走村入戶,把黨的強農、惠農政策以及群眾關心的今年農業農村工作方面的內容及時宣傳到基層群眾中去,讓村民吃下“定心丸”。
“怎麼樣,新修建的廁所還好用吧?”“當然好了,干淨衛生還沒有異味,比以前的不知強了多少倍。”3月11日,同仁縣加吾鄉人大主席魏瑜婧和宣講隊員走進吉倉村貧困戶楊本加家中,談到農村環境衛生治理,楊本加贊不絕口,一個勁兒說著感謝的話。
“為了創建干淨整潔的鄉村環境,去年以來,加吾鄉積極開展衛生廁所建設項目,目前已完工256座、在建152座,下一步,我們要引導村民增強衛生意識,用實際行動感黨恩,把一號文件精神落到實處。”魏瑜婧說道。
今年同仁縣迎來脫貧摘帽,在宣講活動中,宣講隊員不僅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中所面臨的困難,還要大力宣講扶貧政策和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增強群眾的獲得感,為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活動中,宣講干部們詳細了解農村發展新動態,掌握生產新需求,傾心聽取農民致富新期盼,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在宣講中為決勝之年打好基礎。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唐古拉山鎮鎮長白瑪多杰帶著宣講隊正忙著走家入戶,村民東周的民族日用品店才開業不久,白瑪多杰走進店內,一邊向東周了解在疫情期間的生活情況,一邊講到:“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今年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又出台了許多好政策,提出了一些經濟發展新模式,增強了我們的致富信心,說起鄉村振興,我們不光要‘富口袋’,還得要‘富腦袋’。”
東周聽得認真,他說:“自從我們從山上搬下來后,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新的生活,我們特別感謝黨和國家的幫助,但是我們不能光靠政策收入,而是要改變我們的思想,宣講裡也說到扶貧要扶志,自從我這個小店開起來后,生活又過出了一番不一樣的滋味,家裡人也都特別支持我,我也算在他們當中起了個帶頭作用,今年我想著學習電商,通過借助國家的好政策,發揮自身優勢,努力為未來幸福生活而奮斗。”
(本報記者 羅珺執筆﹔鄭思哲 馬振東 劉偉 王湘琳 尹耀增 欒雨嘉 王菲菲參與)
在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摘自…【詳細】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詳細】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 8月27日,記者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關部門獲悉,柴達木盆地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爾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標志著該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海西州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境內,是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