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種養”帶來的新變化

羅 珺

2020年03月24日09:05  來源:青海日報
 

村民們正在分揀蕨麻。本報記者 羅珺 攝

三月,溫暖的氣息正逐漸蔓延在河湟谷地。3月19日,風和日麗,趁著氣溫升高土地融化,聚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帶領著十幾位村民在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寺台村的寺嶺梁上開始了第一天的採挖和分揀蕨麻,一派豐收又忙碌的景象。

蕨麻還被人們美譽為“人參果”。在一大片地裡,隻見力氣大的村民用鐵锨在地上一鏟一翻,一顆顆顏色鮮艷又飽滿的蕨麻就被挖了上來,大家坐在地上仔細把蕨麻從土裡找出來擦拭干淨再整齊地放在一旁的盒子裡,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一直以來,寺台村的農民們過得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地裡種植的都是土豆、油菜、小麥等傳統農作物,靠天吃飯,僅能自給自足,更別提有額外的收入了。於是,借著脫貧攻堅的東風,村民們開始動起了腦筋……

2016年11月,寺台村的四家農戶合伙成立了聚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種什麼?怎麼種?如何依靠種植脫貧?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在那期間,合作社其中一個成員先后去湟中縣和門源回族自治縣進行考察和協商,最終我們發現寺台村的地十分適合種植蕨麻,海拔剛好,土地含富硒,而且利潤大,收入好。”聚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成員楊顯萍說。

緊接著,合作社開始流轉村裡的土地,將野生蕨麻種子播撒下去試種。“沒想到我們地裡種出來的蕨麻皮子薄、口感甜、顏色好,一年收一茬,不愁沒銷路。”楊顯萍說。試種獲得成功后,合作社開始逐步擴大規模,流轉到更多的土地來種植蕨麻。

去年種植的120畝蕨麻,每畝地將近收獲150公斤,按照市場價平均每公斤60元的價格出售,去年合作社種植蕨麻的純收入達到了20萬元。“今年我們種下了198畝,看這片地長勢喜人,估計今年的收成很好,預計能有50萬元左右的收入。”楊顯萍指著旁邊一處堆成小山的蕨麻說。

大獲豐收的背后自然少不了村民們的參與,蕨麻在採挖和分揀階段最費人工,合作社便帶動灣子村、庄科村等周邊村庄和本村的勞動力,其中還包括30戶建檔立卡戶,每人每天發給80元的勞務費,一年下來,村民最多能增收5000元左右。

69歲的李德蓮已經挖好了滿滿一小盆蕨麻,她說:“我們家隻有我和老伴兒兩口人,年紀大了種不了地,就把家裡的4畝地流轉給了合作社,每畝地能收到150元的費用,平時在合作社做點工一年下來也能掙到不少錢,還能照顧家裡,活簡單還有收入對我來說已經很好了。”

如今已經脫貧了的李德蓮老人,家中蓋了四間新房,生活慢慢富足起來,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平安區三合鎮始終秉持“傳統產業兜底”的經濟發展理念,堅持把種植產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首要產業來抓,在種植馬鈴薯、娃娃菜等特色農作物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種植品種,積極應對市場沖擊,通過幾年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另一邊的索爾干村,平安區田春峽生態牧場的肉驢養殖基地裡工作人員正在給大大小小的肉驢喂飼草,這裡共養殖著肉驢570頭,惠及120戶農戶,其中建檔立卡戶以“代管代養”形式參與養殖的共65戶178頭,每年可以分紅到每頭1350元,已經分紅三個年頭了。

索爾干村黨支部書記謝萬幫介紹,自2017年整村搬遷后,這裡就什麼都沒有了,鎮上引進了肉驢養殖的扶貧產業,將村子裡的土地流轉后種植飼草,並建成了生態牧場,村民們既能拿到流轉費還能得到分紅,最多的一年可以有近1萬元的增收,大大改善了農戶們的生活條件,也能從原來的土地中解放出來,不用操心,村民們十分滿意。

“近年來,三合鎮引導村民積極打造特色種養殖業、鄉村旅游業和農產品的初加工產業,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產業,穩步實現建檔立卡戶增收。下一步,我們繼續做大做強特色種養殖業,在幾個村裡增加標准化的出菇車間,引進企業,建立扶貧車間進行農產品的初加工,我們三合鎮將與全國人民共同奔小康。”三合鎮黨委副書記孫萬新談道。

(責編:王紅玉、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