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損失的時間追回來

——走進企業復工復產第一線

馬振東

2020年03月02日08:36  來源:青海日報
 

海西華匯鋼結構生產車間裡,留廠工人正加班加點恢復生產。 本報記者 馬振東 攝

疫情阻擋不了春天的腳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堅持“兩手抓、兩促進”,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場戰斗,正在瀚海戈壁爭分奪秒同時推進。

2月24日,走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德令哈工業園,眼前的繁忙一如往常。

位於園區內的海西華匯化工機械有限公司,寧靜卻充滿秩序,沒有了聚在一起交流討論的科研人員,少了幾個來來往往的身影,工作人員都戴著口罩,守在自己的崗位。

“從早上進廠、開工,再到吃上午飯,每天要過十幾道關。”在海西華匯,因為疫情,員工們迎來了史上最嚴防護措施,過消毒池、測體溫、定時噴洒消毒水、分時分批就餐。

復工復產,“安”字當頭。公司總經理金紅祥說,按規定做起來繁瑣卻是必需之舉。“現在公司都是在手機上開視頻會議、發布通知,除了生產部門,我們已經取消了所有不必要的人員接觸。”

為了保障順利開工復產,海西華匯從外地調撥採購了一大批防疫物資,現在公司對外來人員無特殊情況不允許進入,每天公司安排專人對公共區域消毒殺菌,上下午各一次。每天三次對員工進行體溫測量,一旦發現不明發熱員工,立即採取隔離措施,並報告管委會。復工幾天來,企業運轉一切正常。

穿過安靜的辦公區,走進華匯風機塔筒生產車間,眼前盡是一片“工業之美”。 伴隨著操作人員按下一個個電鈕,焊花飛濺,機聲隆隆,厚重的鋼板材料在機器設備靈巧的旋轉壓制中,成為制造風機塔筒的半成品,隨之又被巨型吊車吊往下一道工序。

“我們生產的風機塔筒都是年前就下好的訂單,供應的都是咱們省內,州內的新能源企業,疫情防護要做好,訂單也不能耽誤,目前我們正全力以赴加快生產……”

眼下,全省各地企業紛紛開工復產,作為省內規模較大的風機塔筒裝備制造企業,華匯如果不能全面恢復產能,將會影響一大批新能源項目的建設進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定正月初六開工的海西華匯延遲復工。企業生產節奏被打亂,大部分外地員工還沒有回德令哈,3月訂單交付在即,怎麼辦?

“在保証安全的前提下,我們安排了200多名本地員工和留廠員工陸續進場。從復工命令下達那一刻起,裝配、加工等各大生產車間迅速進入‘戰斗’狀態,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產能。”金紅祥說,雖然目前員工數量隻有平時的二分之一,但這並不影響企業復工的精神勁頭。

楊少波便是留廠員工中的一員“大將”。負責鋼結構焊接的他已經在海西華匯工作了十多年了,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德令哈人,楊少波早已把海西華匯當作了自己的家。

今年春節,他選擇與一大批員工留廠過年,而這一批人也成了特殊時期企業復工的重要勞動力保障。

“閑了這麼多天,終於要進入‘戰斗’狀態了,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楊少波一邊熟練地干著手中的活,一邊說。“時間不等人,人手不夠,就用工作效率來補。”這幾天,楊少波和同事們都自願加班加點,隻為了能夠盡快完成訂單。

“雖然開工晚,但工人們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為完成訂單搶回了一些時間。”金紅祥介紹。

“能夠順利地開工復產還真少不了疫情防控工作組的同志們,這些天工作組的成員就在我們企業辦公,指導我們進行疫情防控,幫助我們進行復工審批、物流報備,為我們盡早開工復產節省了不少的時間。”疫情發生后,海西州先后抽調數百名黨員干部,成立了34支疫情防控組進駐企業,指導協調企業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

面臨人員短缺問題的企業不止華匯一家,為此,海西州和園區管委會堅持“關口”前移,在西寧火車站設立臨時接待站,幫助返程人員分批有序集中返崗,據統計,目前全州企業現有在崗26062人,近期返崗8732人,佔總用工人數87%,基本滿足企業用工需求。

在獲悉最新一批外地員工即將返崗時,金紅祥的底氣更足了:“有了用工政策的支持,我們就能放開手腳保障生產了,爭取加班加點,把損失的半個多月的時間追回來!”

(責編:王紅玉、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