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闖出一個品牌

王 穎

2020年02月26日09:37  來源:青海日報
 

  共享幸福拉面活動現場。

  展示拉面技術。

  拉面大師各顯身手,將面食技藝呈現在國際友人面前。

  幾畝薄田,喂不飽一家人的嘴。從三十年前迫於生計外出營生開面館,到如今“化隆牛肉拉面”的品牌遍布全國各地,甚至走出了國門……231個“拉面村”的近10萬人,在全國271個大中型城市開辦拉面店達1.5萬家。

  誰能想到,改變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近三代“拉面人”生活的這碗面,竟能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這碗面”,一頭是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區及福建、山東等沿海省市經營的化隆牛肉拉面館﹔一頭連著我省廣袤農牧區草原上成群的牛羊與面、油、蛋、菜等優質農副產品。

  “這碗面”,線下, 我省相關產業已在25個城市設有清真食材配送基地和青藏土特產配送銷售基地﹔線上,用戶在“中國拉面網”可一站式買齊開拉面館所用的廚具、餐具和食材等,互聯網+拉面,已在市場佔有先機。

  從頂著蘭州拉面的名頭走南闖北,到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打出化隆拉面的招牌,再到持續提檔升級,我們看到,“這碗面”的背后:一場更大的拉面產業布局正在延伸……

  遍布全國:

  一碗拉面能拉多長

  清湯白面,撒上一撮翠綠的蒜苗,再澆一勺辣椒油,一碗熱氣騰騰的拉面,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便是舌尖上的美味。

  馬青雲是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窯洞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學生,也是二代“拉面人”,他曾像許許多多的小店經營者一樣起早貪黑,但和很多人不同的是,他的眼光沒有停留在小作坊,也沒有停留在單打獨斗上。

  不就是普普通通的一碗拉面,能玩出什麼花樣?馬青雲還真做出了新文章。

  近年來,有些品牌拉面到各省“跑馬圈地”,一方是標准的企業化運作,一方是小作坊經營,單打獨斗的青海拉面館怎麼和人家掰手腕?馬青雲看到了市場上青海拉面的諸多問題和市場競爭背后的憂患,“對互聯網的應用和挖掘程度將影響到行業或者企業發展的未來。要幫助化隆拉面走上品牌化、規范化的道路”——馬青雲找到了自己的創業目標。

  2013年10月,中國拉面網上線,幾個拉面戶入股,支持馬青雲創業。2015年5月,他們的拉面電商平台出爐,線上出售廚具、餐具和食材等,還在西寧設立實體展廳,用戶可一站式買齊開拉面館用具,率先在拉面行業做出了互聯網+服務、互聯網+產品等一系列借助網絡而展開的業務,搶得了清真拉面市場在互聯網領域的先機。

  “目前,全國的拉面館每天的牛肉需求量達150噸,各種蔬菜、調味品、奶制品的需求更是無法計算,其中青海特色的食材在銷售中價位明顯高於其它地區的食材。”

  由此衍生出來的需求,是把青海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的良好契機。馬青雲說,化隆拉面經濟已經帶動14861戶貧困群眾從事種草養畜、油菜等冷涼作物種植,為全國各地拉面館冷鏈配送牛羊肉等。

  走訪中,記者在化隆縣群科鎮韓光遠開辦的食材配送中心看到,廠房內清油、豆油、高筋面粉……整齊有序地壘放著,一旁的貨架上擺滿了各式青藏高原土特產品,這個食材配送中心看著不大,實則“不小”。韓光遠告訴記者:“這裡一頭連著山區的種養殖戶,一頭連著原料生產加工廠﹔一頭連著當地特色農畜產品,一頭連著上海、廣東等地的拉面館、超市。” 現在,韓光遠已在廣州和本地設立了四家清真食材配送中心和青藏土特產配送銷售基地,范圍覆蓋全國各大城市。

  據了解,近年來,依托富余的土地、充足的勞動力、成熟的現代畜牧業、優質的農副產品等資源要素優勢和全國上萬家拉面館的渠道優勢,化隆縣結合省內外的資本優勢,從供給方面發力,創新發展模式,打造化隆拉面館原材料供應基地和“中央大廚房”,以此實現農牧業原材料就地加工,增加農畜產品附加值。

  “目前,化隆縣的十萬余拉面人已經遍布全國大江南北,在南方重要節點城市覆蓋率和密度率分別是100%和800米一個門店,產值超100億,發展潛力巨大。基於這一點,我們正在規劃建設一個全國拉面店食材的‘中央大廚房’,未來將源源不斷地為全國各地化隆拉面門店提供日常所需的面粉、牛羊肉、菜籽油等原材料。”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局長馬玉忠說。

  面向全球:

  “抱團出海”闖世界

  在國內市場嘗到了甜頭,銷售模式也不斷成熟,許多拉面企業經營者把目光瞄向了全球。

  2015年10月,馬青雲帶著30多名拉面經營者首次走出國門到馬來西亞考察拉面市場。帶有鄉土氣息的化隆拉面能不能被國外的消費者接受?進行市場調研時,他們驚喜地發現,“這個地方開拉面館肯定能火”,這是30多名拉面經營者和馬來西亞官方給出的答案。

  “我們不能再走以前一台爐、兩口鍋、三個人、四張桌的老路,隻有實現品牌化和連鎖化,拉面行業的整體質量才能得到徹底改變,青海拉面才能走得更快更遠。”這也是眾多拉面人的心聲。

  青海化隆拉面經濟歷經30年發展,沒有自己的品牌是不爭的事實。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讓青海拉面經營者付出了代價。但是,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化隆拉面人,堅定不移走提檔升級、品牌化道路的探索仍在不屈不撓地進行著。

  一批拉面人“走出去”了, 如何讓更多拉面企業“抱團出海”。

  在去年底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第一次參會的中國拉面網總經理馬麗萍激動地對記者說:“之前我們還參加了中國馬來西亞中小企業投資與貿易洽談會,我們希望借助一個個這樣的國際性交流平台,讓我省的‘拉面經濟’走向世界。”

  據了解,目前,海東人在全國270多個城市開辦拉面店3.12萬家,且漂洋過海,在美國、加拿大、韓國、俄羅斯、馬來西亞等12個國家開了29家拉面店。如今,拉面產業不僅是海東市重要的民生產業和支柱產業,也是海東市連接“一帶一路”和對外開放的金名片。

  “拉近你我,面向世界。”這是記者在拉面人馬青雲名片上看到的字樣,從而也看出了他致力於拉面產業的信心與決心,致力於真正把拉面店從“鋪天蓋地”做到“頂天立地”的膽量與魄力。

  創立品牌:

  從小店面走向大產業

  這碗“脫貧面”還能吃多久,能否吃出新藍海,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化隆縣的馬福龍是“拉面大軍”的一員,現在已經注冊餐飲公司,創立了品牌,擁有了3家連鎖店。“過去我們那種家庭作坊式的拉面館一年也能掙點錢,但隨著城市發展和市場的需求變化,路一定會越走越窄,必須要轉型發展提檔升級,走品牌化或是連鎖經營的路子。”馬福龍如是說。

  作為化隆縣第一批出去闖蕩的“拉面人”,韓進錄見証了拉面產業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過程,他對“這碗面”也有著一份獨特的情感。

  談及青海拉面如何提檔升級創品牌,韓進錄期望通過政府和所有拉面人的共同努力,能打造一個立足全省,放眼全國,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大美青海的“牦牛之都、藏羊之府、枸杞之鄉、高原硒都、彩陶王國”等元素融入其中,以“拉面”為龍頭,青海特產“齊上陣”的全產業鏈條。

  “三江下游多吃一碗面,三江上游就會多增一片綠﹔多一家拉面館,就會少一戶貧困戶。”韓進錄說,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化隆拉面能夠打造成與蘭州拉面、加州牛肉面一樣響亮的品牌,從而讓更多人在拉面經濟中實現就業增收。

  在去年舉辦的第二屆拉面高峰論壇中,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也為此表示:“從行業的角度來看,拉面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大環境因素是分不開的。化隆拉面人在外出開設門店時,還應提前研究各地的消費環境與消費客群。從區域的分布來看,一要考慮當地餐飲收入的基數,二要看餐飲收入的增速。”從數字化與連鎖經營的角度,中國管理科院研究員商業模式研究所所長孫崇銘也為拉面經濟品牌化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數字經濟已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形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深刻影響著各行各業,包括餐飲業在內。我們可以看到肯德基、麥當勞都是當前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的行業典范。麥當勞特許經營的核心是開發了一套設計科學、流程合理並能高效運轉的標准化可復制系統,從而為各分店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和標准化產品支持。雖然面食作為人們日常消費的高頻產品,但從企業品牌化的角度來看,化隆拉面還需發掘新的發力點。”

  近年來,化隆縣搶抓西部大開發戰略、退耕還林等政策機遇,通過設立駐外拉面經濟服務辦、組建臨時黨支部和農民工協會、注冊“化隆牛肉面”品牌、發放拉面貼息貸款等有效措施推動拉面發展,拉面經濟已成為全縣農民群眾的“脫貧經濟”、“致富經濟”和“生態經濟”。

  化隆縣委副書記、縣長馬佔奎表示,未來,化隆拉面將在創立具有高原特色拉面經濟品牌的基礎上,緊密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加快推進與阿裡巴巴集團的戰略合作,通過與大數據共享、供應鏈金融、信用貸款、支付結算、產業拉動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拉面品牌和龍頭企業,形成連鎖經營模式,推動市場競爭力強的優質品牌融合、壯大、提升。同時,因地制宜培育打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拉面文化節,逐步在化隆縣形成一批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餐飲節會活動,提升“化隆牛肉面”的知曉率,引進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實現真正的轉型升級。

  □文、本報記者/王 穎

  圖片來源:中國拉面網

(責編:王紅玉、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