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著力推進精神脫貧——

脫貧有心勁 日子更帶勁

劉成友 賈豐豐

2020年01月14日09: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頭牛,16萬元,刨去成本,淨收入8萬元。這筆進賬,讓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立樹爾村曾經的“懶漢”顏清棟樂得合不攏嘴:“不光兒子的學費有了著落,還要給老婆買條項鏈呢。”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有政策助力,還要增強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要物質上富起來,還要精神上強起來。青海省著力推進精神脫貧,增強貧困戶內生動力,提高脫貧質量。

  點燃希望,提振精氣神

  “他呀,開完表彰會,沒舍得摘紅花,一口氣把獎勵的農用三輪車騎到家,進門就喊著要報技能培訓班。”大通縣東至溝村村民韓玉芳,到現在都記得丈夫陳富元開完縣裡脫貧表彰大會回來的“傻樣”,“他這兩年,就跟換了個人一樣。”

  “以前種地靠天吃飯,打工掙點苦力錢,時間一長沒了心勁,就等著政府給救濟錢。”陳富元至今想起來都覺得慚愧。那時候兩口子經常吵架,差點離婚。

  是鄉上的“到戶產業”點燃了他的希望。“兩頭牛、兩畝當歸苗,你總不能光坐著聽牛叫,也不能看著當歸苗爛掉吧。”陳富元開始了他的蛻變之路。

  第一年,生了一頭小牛﹔第二年,靠政府無息貸款擴大當歸種養規模,“掙了3萬塊,一下子有了心勁。”之后陳富元到處學技術、找銷路,2019年收入近7萬元。

  從“懶漢”到勤快人兒,從“揭不開鍋”到“還算滋潤”,變了的,不止陳富元一家。大通縣在全縣范圍內評選出70戶“光榮脫貧戶”——他們都是依托現有政策、借助各方扶持、通過自身努力實現了穩定脫貧,個個臉上有光。

  “從內心深處喚醒貧困群眾自立自強、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識,倡導‘脫貧光榮、勞動致富’的價值理念,以精神脫貧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青海省副省長楊逢春說。

  “不能光靠政府!”脫貧后的陳富元兩口子賺外快、銷特產、賣釀皮,忙得腳不沾地,日子越過越紅火。妻子有點擔心丈夫身體吃不消,老陳卻悄悄告訴記者:“咱一個大男人,不能落后!”

  甩掉包袱,移風又易俗

  “費用一年比一年高,辦一場喜事能花完幾年的積蓄。”高額彩禮等陋習一度讓貴南縣塔秀村村民不堪重負。痛定思痛,村裡成立由50人組成的6個小組,管道德評議、紅白理事,也管禁毒禁賭、矛盾處理等,並制定了村規民約。

  村干部帶頭,挨家挨戶勸說,村民嘗到甜頭,越來越認可。“以前陪嫁要幾十頭牛,現在規定控制在5頭牦牛或者15隻羊以下,彩禮負擔一下子減輕了。”村民東主才讓說。

  減輕人情消費負擔,村民把更多精力和資金放在脫貧增收、道德建設上。每年評選好長輩、好媳婦、好干部,村風民風明顯轉變。

  青海通過宣傳引導、建章立制,大力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摒棄鋪張浪費、人情攀比。海東市建立紅白理事會等組織1073個,14個社區、962個村把移風易俗內容寫進村規民約,納入精神文明考核。

  貴南縣30個貧困村努力創建“八有”新村,即有精神脫貧宣傳隊、有宣傳文化活動陣地、有村風民俗自治組織、有文明健康的社會風氣、有學法守法的法制環境、有揚善感恩的道德環境、有脫貧致富的典型、有黨風民風相互促進,村風村貌為之一新。

  勤奮創業,扶志更扶智

  21歲的藏族姑娘拉毛措,沒想到有一天能擁有自己的公司,成為一名創業者。5年前她初中畢業,父母無力供她繼續讀書。一籌莫展之際,鄉政府和貴南縣職業技術學校的老師們找到了她,不僅免除學雜費,還提供食宿補貼。

  經過3年系統學習,拉毛措熟練掌握了藏服縫紉的基本技巧,畢業后在老師的幫助下,先是在一家公司打工,后來,她開辦了自己的藏服加工公司,僅4個月就實現盈利,如今產品已銷往江蘇、甘肅等地。

  “雖然很辛苦,但是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拉毛措說。

  近年來青海架設起初中、高中、職教和高等教育的立交橋。“面向牧民、辦有特色、接地氣的職業教育!”貴南縣職業技術學校開設唐卡、藏服縫紉、石雕等9個專業,學生就業率逐步提高。學校還對農牧民進行培訓,截至目前共舉辦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班19期,培訓人員達728人次,實現了“就業培訓一人,就業創業一人,脫貧致富一家”,很多家庭因此穩步增收。

  觀念的轉變才是更根本的。化隆回族自治縣農民馬建成走南闖北,靠一碗拉面脫貧致富,如今再問他的夢想,和當年大不一樣:“不僅要讓拉面館提檔升級,也要讓娃娃們接受更好的教育。”

  “推動精神脫貧,就是要消除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著力文化扶貧,激勵群眾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楊逢春說。

(責編:陳明菊、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