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组织部长谈体会

以“产才融合”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为推动新青海建设海南篇章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海南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袁玉龙
2022年06月23日09:14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是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为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推动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青海省委组织部联合人民网青海频道推出“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组织部长谈体会”专栏,引导全省组工干部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全力推动新时代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培养,抓好“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大力培养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更好发挥援青干部人才作用,做到育得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面对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人才工作必须因势而变、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切实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突出系统观念,在激发人才活力上下功夫。要打牢“培养”这个基础。认真抓好“昆仑英才”行动计划、“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江苏访学研修等人才培养工程,为优秀人才拓宽发展通道。改进干部人才培养方式,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四地”“五区”建设,精准制定干部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行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努力提升干部人才专业能力。要拓宽“引进”这个途径。持续发挥好厅州会商、校地共建、政企合作及海南州专家人才库等优势,利用好“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校园引才等人才引进平台,采取技术引进、短期教学、科研攻关等方式“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柔性引进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的高端领军人才、创业团队为海南提供智力支持。建立海南籍在外专家人才和大学生信息库,搭建在外人才回乡考察调研、投资兴业的联系服务平台。要抓好“使用”这个根本。聚焦“东数西算”“东数西储”数据产业战略布局、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验室等重大人才工程,完善落实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充分发挥援青干部人才专业背景优势、选派单位优势和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理念优势,鼓励支持援青干部人才通过“师带徒”“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培养更多专业技术骨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立足发展需求,在推动“产才融合”上求突破。要以“产才融合”助力经济发展。探索在江苏等科创资源丰富地区架构创业飞地和人才飞地,增强海南州对国内优秀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围绕产业“四地”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借助“青洽会”等大型展会平台,把招商政策与招才政策同宣传、同发布,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南州投资兴业,做到招商必招才、引资必引智。要以“产才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聚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培养引进一批熟悉智慧农业、畜牧业、渔业的现代生态农牧业专家及懂规划、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端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人才,在不断提升农畜产品标准质量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全面推行州县乡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科技特派员和专家人才“订单式”服务等制度,持续推动农林科技人才下沉基层一线指导产业发展。要以“产才融合”增进民生福祉。突出抓好“名医名师名家”引进培养工作,建立评选扶持、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引育更多“好医生、好老师、好工匠”。充分发挥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人才优势和“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海南州博士研究生工作站”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健康青海·幸福海南”行动,切实提升全州教育教学水平和医疗卫生质量,为增进民生福祉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强化服务保障,在优化人才生态上做文章。要在政治上强引领。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融入人才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切实增强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主题实践、服务基层等活动,主动依托各级党校和其他教育培训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强化各级干部人才工作全局意识和党管人才理念。要在生活上重关心。强化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和海南州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22条措施”,从衣食住行细微之处入手,协调解决专家人才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困难问题,更好为优秀专家人才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服务。要在宣传上营氛围。充分挖掘各类优秀人才和团队典型,广泛宣传先进事迹、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不断增强人才的获得感、自豪感、荣誉感。大力推介人才服务政策、工作保障措施,释放人才引育用留“好声音”,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良好环境。

(责编:陈晶、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