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德县突出“五个振兴”提升衔接成效

近年来,甘德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在“五个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甘德县依托良好的畜牧业产业基础,生态畜牧业主导作用稳步提升,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规模性生态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实现乡镇全覆盖,生态畜牧业“岗龙做法”在全省推广,甘德县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全国有机农产品(牦牛藏羊)生产基地”;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创建,甘德畜产品产业园被列入第三批省级现代农牧业特色精品产业园名单。“牦牛倍增计划”和“我在阿尼玛卿养牦牛”在今年青洽会成功推介,以牦牛、藏羊生态养殖为主的现代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初步形成。搭建完成县电子商务溯源平台,初步建成供应链与营销体系,“甘德牦牛”“甘德工坊”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已成功认证。生态畜牧业整县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牧户”循环养殖模式带动合作社整体发展、贫困户全部受益。目前全县16个村共入社2771户10628人,草场入股435.5万亩、牲畜入股26272头,折股42.4万股,折金2.12亿元。
坚持育引两手抓,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在人才培育方面,甘德县大力开展实用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新型农牧民培育,建立了“县级统管、服务在乡、保障在村”的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及兽医队伍网格化管理体制,全面构建“1+3+7”工作体系,加快动物疫病、犬只管理和牦牛藏羊追溯体系建设,农牧区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对全县65周岁以下脱贫户和监测户开展了培训需求摸底,及时强化培训提升就业技能,举办现场招聘会10场,提供90多个县内就业岗位。落实公益性生态管护岗位1219人,发放管护补助2285.04万元。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为2306户牧户发放管护资金1202.23万元。落实三江源生态移民补助,为1094名移民群众发放燃料补助、生活困难补助共计762.94万元。通过落实就业补助、设置村级临时公益性岗位等举措,扩大就业规模,实现稳定增收。同时,充分利用援青帮扶措施,借助上海、省藏医援建平台优势,大力开展县、乡、村三级卫技人员培训,举办10期县级专业知识培训班,培训人员达260人次,有效提高了专业人员综合服务能力。并组织医护人员前往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19人次、定向生规范化培训10人,完成培训返岗2人。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甘德县深入挖掘当地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坚持构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加强精神文明宣传,开展文化娱乐、体育、节庆、参观学习等活动,丰富了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牧区文明程度。开展“星级文明家庭”“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新风正气。为全县14个脱贫村建设文化活动室,配备了电脑、图书等器材,全县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95%以上,14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全部达标建设。开展了以“青甘川赛马会”“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官仓峡文化旅游节”“戏曲进乡村”等为代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逾百场次,极大丰富了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该县广电机构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青海省将“甘德经验”作为广电优秀经验,面向全省进行推广。
围绕打造美丽乡村,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甘德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抓手,扎实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乡村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黄河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8%以上。稳步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建设工程,2021年落实总投资达11406.8万元的重大生态项目5个,完成黑土坡治理2万亩、黑土滩治理16万亩、围栏封育10万亩、退化草原补播和改良29万亩、人工种草2万亩,种子田建设6000亩、湿地补播1.2万亩、湿地保护9万亩、毒害草治理2万亩、鼠害防治50万亩等十项建设任务,生态振兴项目的实施让牧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生态保护的红利,带动群众思想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在不断巩固三江源地区生态安全的同时,也为三江源下游地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保障。县委县政府先后积极争取上海援建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2600万元成功打造江千乡恰曲纳村小康示范村,建成恰曲纳村党员活动室、广场、幼儿园、垃圾低温处理站等,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级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并深入挖掘恰曲纳村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村级品牌,通过种植燕麦、多年生牧草,年产生效益30万元。2021年恰曲纳村获得“美丽家园”省级示范村。
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甘德县在全省范围内首创首推“援调对接”工作格局,正式启动创建“枫桥式司法所”,创新“三调联动”工作格局,积极构建新时期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阵地。全力推行“四级联户制”,开发手机软件APP全面录入基础数据,全面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基层治理效能得到极大提升,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这一好的做法入选全国第二批典型案例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制定县级联点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乡镇包村领导和帮扶干部“五位一体”的责任机制,各乡镇各部门进一步完善分片包村、联点帮扶、行业扶贫等工作机制,全县上下形成了责任到人、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条。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全县14个脱贫村,1个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选派15个第一书记和30个驻村工作队员。落实驻村工作经费30万元,为26名县级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人600元。(来源:甘德县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