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让生态文明高地风光无限

——写在青海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召开之际(一)

秦 睿
2021年12月21日09:30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生态是青海的本色,绿色是青海的底色。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这是继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考察青海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之后,再一次指明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生态安全地位,为青海省发展将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提供了总遵循。

  牢记嘱托,肩负使命。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在青海考察工作以及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年青海省制定了《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将其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作为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全方位推动更有力度、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

  今天的青海,山川秀美焕发新颜,绿色发展充满活力,“由内而外”显露生机。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后,我们继续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举措,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色循环低碳成为发展常态,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生态高地因环境保护更美丽

  时间进入冬至,银装素裹的青海湖上,大批越冬的天鹅,仿佛“湖中仙子”,羽毛泛着金色阳光,身体舞出优美弧线。

  随着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推进,青海湖和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鸟类出现在青海湖。每年冬季在青海湖越冬的水鸟有1万余只,春秋两季途经青海湖迁徙停留的水鸟达到10万余只,每年在青海湖繁殖的斑头雁、棕头鸥、渔鸥、普通鸬鹚繁殖种群达到全球繁殖种群的30%。

  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考察调研了青海湖仙女湾,听取青海省加强祁连山地区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介绍,强调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我们牢记嘱托,用踏实的努力和扎实的成果不负殷切期望。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青海湖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我们赞扬他们,感谢他们,因为对大自然的任何保护都是为我们全人类所做的努力。”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在考察青海湖生态保护情况时称赞。我们让更多人看到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海担当和青海贡献。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三江源国家公园,今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写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笔。正式设立的背后,是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辛勤耕耘和探索实践——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项目体系、机构运行体系、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多元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估考核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等的搭建和完善,打造出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青海样板”。今年我们又增建8个“青海生态之窗”视频观测点位,全省累计建成46个观测点位,实时观测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丰富全省“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近年来,青海在生态功能提升、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化提速、资源节约提效上不懈努力,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II类以上,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305天增加到354天,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7.2%增长到79%。

  从青海湖到祁连山,从三江源头到河湟谷地,风光壮美绮丽、动物自在嬉戏,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图景见证着青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丰硕成果。

  生态高地从绿色发展得惠益

  生态的厚度,决定发展的高度;发展的质量,影响生态的安全。

  青海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越是面临经济发展的挑战,越是清醒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持并增强以生态保护为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向经济转型要出路、向绿色发展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考察青海时指出,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在加快打造“四地”重大要求、“一优两高”战略、建设“五个示范省”和培育“四种经济形态”政策引领下,青海走出一条立足优势、符合实际、彰显特色的经济发展绿色转型之路。

  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居全国首位达到90.2%,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新能源是第一发电电源的省份,建设运行了世界首条专门输送清洁能源的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有力推动青海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和大规模外送,我们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在领跑全国中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的青海经验。

  依托全国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工业园区,我们打造构建和改造升级盐湖资源开发产业链、锂电循环经济产业链、光伏产业链、藏毯绒纺产业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等等,青海省在各类园区建设、产业体系构建、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生产、节能减排对标、制度机制建设方面为国家或同类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益参考。

  建成全国首个全清洁能源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2020年青海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39.64亿元,比2018年的622.99亿元增长18.72%,青海省数字技术赋能各行业领域,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

  着力打造青南牦牛生态有机畜产品基地、环湖藏羊绿色有机畜产品基地、河湟谷地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农牧结合带优质饲草生产基地、柴达木地区枸杞藜麦生产基地、沿黄冷水鱼生产基地,我们推动“青字号”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助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

  培育更多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保护地的生态旅游产品,推动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体育、医疗康养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旅游正在推动新业态蓬勃兴起。

  保护和发展内在统一,绿色发展正在成为青海进入“十四五”、迈向新征程的最鲜明标识,以保护和发展的共赢惠益生态文明高地的打造。

  生态高地向治理能力要保障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发展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循环转变,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都得益于生态文明制度在背后的保驾护航,得益于青海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层次改革,让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逐步构建起来。

  生态文明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为青海省生态领域改革描绘“设计总图”,《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的出台让我们在制定实施省级层面的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上走在了前列。

  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健全。今年《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青海省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青海省省级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逐步出台,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建立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制定全省、五大生态板块、市州和县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实施全省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

  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力度增强。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青海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严惩重罚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全党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守法意识显著增强。

  青海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念好生态环境保护“紧箍咒”,向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亮剑”,让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提供可靠保障。

  千山堆绣、百川织锦,三江清流东流去,大美青海入画来。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交出了一张生态文明建设的靓丽答卷。新征程上,一个充满希望的美丽青海新画卷正在全面铺设,我们将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书写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让生态文明高地风光无限。

(责编:陈明菊、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