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新时代筑起新的精神高地

——柴达木精神述评(下)

刘法营 通讯员 乔 宇
2021年09月24日09:16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而今,在柴达木盆地,在田垄边随处可见的机械化作业。

植绿戈壁滩,发扬“柴达木精神”。

“农垦文化”以群众自发筹建的民俗文化展览馆的形式,在乌兰县希里沟镇得到传承。

位于都兰县巴隆乡的“昆仑铁骑”红色教育基地追忆着民兵连老一辈们不可磨灭的精神。

社区里展览的老物件寄托着柴达木人的“乡愁”。

莫河骆驼场历史陈列馆。青海日报记者 苏烽 摄

紧跟新时代的步伐阔步前行,柴达木精神也在大力弘扬和发展丰富中,如江源之水,从汩汩觞觞化为浩浩荡荡,潮涌拍岸,百舸争流。精神的巨大推动力,已经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转化为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激发新担当新作为的强大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殷殷期待,谆谆教诲,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从光辉历程、伟大奇迹、宝贵精神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汲取精神的养分,不断深化和放大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化为我们的政治自觉和鲜活实践。

传承红色基因

为发展注入活力元素

在艰难岁月中,柴达木盆地孕育出曾经激励几代人奋发有为的“柴达木精神”,曾于这块自然环境严酷、风沙肆虐之地筑起了勇于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制高点”。

而今,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秉承着先辈们创下的“精神基业”,以激昂的精神风貌,赓续“艰苦奋斗、团结奉献、自信自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柴达木精神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勇毅笃行,不负使命,争取更大荣光。

时近中秋,乌兰县域内的莫河骆驼场,周边牧草茂盛、庄稼金黄。通往驼场区域的路两旁,先辈栽下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几代人居住过的一排排平房还在,曾经的电影院几经修缮依然保留原貌,“大食堂”“豆腐坊”等在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中,让人依然可以体味到这里曾经的峥嵘岁月,曾经的艰苦付出,曾经的忘我追求。

传续红色基因、精神和心灵得到滋养。莫河驼场利用这里六十年代建起的160平方米的土房老会议室,改造成为“红色革命历史陈列馆”,展出“西藏运输总队”珍贵原始历史文献、实物、照片等,以再现当年的艰苦历程,诠释不可磨灭的“驼工精神”,省内外到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员络绎不绝。

传续红色基因,更为发展励志。驼场充分挖掘自身在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诸多资源,利用驼场的区位优势,以“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柴达木骆驼精神,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驼工精神,打造古丝绸之路上的新驿站”为主题,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努力为驼场探索出一条主打红色品牌、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而距此百余公里外的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传承着“农垦精神”,镇首以巨型犁铧为标志,镇中耸立着人拉肩扛、治沙造田的农垦大军雕塑群像,街道仿旧如旧,再现昔日农垦大军“激情燃烧的岁月”……农垦文化旅游渐行渐热。

精神支撑发展,发展丰富精神。

守住根脉

为发展挺起不屈脊梁

在柴达木盆地,几十年前最先踏进戈壁大漠的先驱者和拓荒者,正因为憋足了一口气、攒足了一股劲,要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不惜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我们的国家走出的一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继而到“强起来”的辉煌大道,让中华民族挺直脊梁自立于世界之林,这其中不乏柴达木精神贡献出的支撑力量。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依然要发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斗志,方能达到理想彼岸,化梦想为现实。

在登高望远中,柴达木人依靠党的领导产生了“柴达木精神”,在曾经的沃土中接续精心培育新希望的种子。

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为青海盐湖工业在新起点的发展形成了“破题”的原发动力。盐湖工业围绕构建和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联合攻关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突破了盐湖固体钾矿固液转换、冷结晶正浮选提高钾收率、高镁锂比盐湖卤水吸附法及膜分离法提取碳酸锂、盐湖卤水萃取法提取氯化锂、电解法金属镁生产工艺引进再创新等一批行业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多项技术获得国家技术专利,并领先世界同行业水平。

盐湖工业把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优化整合科技资源,与科研院所合力攻关,攻克“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目前,盐湖工业以氯化钠为原料,形成工业氯化钾、烷碱、纯碱、农业硝酸钠、熔盐级硝酸钠等产品产业链。自励自强的精神在盐湖产业发展中日益彰显出来。

也同样在柴达木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柴达木盆地里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等“新”字号产业,摆开战阵,蓄势待发,为民族产业的崛起,挺起脊梁、昂然突进。“产业报国”精神,在新时代托起蓬勃朝阳。

使命担当

让大漠戈壁换了模样

柴达木盆地开发建设的道路有多么艰辛,如英雄史诗般的柴达木精神辉煌史册就有多么厚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凭借柴达木精神薪火相传,一代代柴达木人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生生不息与大漠戈壁宣战,传续的精神,让亘古的柴达木既有了“绿水青山”,又拥抱了“金山银山”。

这里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除去少量的湖泊、湿地,更多的便是连绵的风蚀沙丘和戈壁大漠。因此,柴达木也成为全省沙化面积最大、治理难度最大、生态建设和保护任务最为艰巨而繁重的地区。

“在柴达木栽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要难。”一句在当地流传了不知多少年的“口头禅”,随着柴达木的后人秉承、弘扬先辈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拓荒精神,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其间的转换,依然是靠着精神铸就的坚毅品格,使风沙满天的柴达木“改了模样”“换了人间”。

而今,这里的柴达木梭梭林、格尔木胡杨林、可鲁克湖-托素湖、诺木洪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同乌兰县境内的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和乌图美仁等3个重点封禁保护区,共同在曾经一片炽黄的柴达木版图上,描绘出日益向外浸染的绿色画卷。

柴达木精神在丰富和发展中,为这里以艰苦奋斗筑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柴达木人以精神优势,推动柴达木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凭借这一精神优势,绿色生态带起了绿色产业。在德令哈、在格尔木、在都兰、在乌兰,以及柴达木盆地的各市县、工行委,集中连片的枸杞种植,在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的同时,全产业链总值过百亿元的枸杞种植生态“红利”,绿了柴达木的生态,也红了柴达木的产业。这是活化的敢打敢拼、艰苦创业的柴达木精神使然,这是自信自强、科学务实的柴达木精神融合到新发展理念中开出的发展路径。而在柴达木的戈壁滩上,将此前的生态“包袱”转身为发展草产业的沃土,也当是靠柴达木精神“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又一诞生于新时代的传奇。

在柴达木盆地,这里的“柴二代”“柴三代”们也正沿着先辈们开出的道路、踏着先辈们留下的足迹,传承弘扬柴达木精神、在新时代奋发有为,在新征程铿锵前行……

(责编:陈明菊、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