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张多钧 咸文静

2021年06月25日08:54  来源:青海日报
 

面貌一新的禅古村。青海日报记者 张多钧 咸文静 摄

白玛拉毛和社区孤寡老人在一起。

白玛求扎的幸福生活。

  红色记忆

  今年3月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内洋溢着温暖的气息。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藏族代表扎西多杰一开口,习近平总书记就热情回应了他。

  扎西多杰来自玉树州。10年前,他的家乡发生强烈地震,家园受到严重破坏。当时,习近平同志专程赶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各族干部群众,考察灾后重建工作,带去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

  大灾之后,玉树人从废墟中站起,迅速重建家园,脱贫奔小康。目前,全州6市县全部脱贫摘帽,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增长到现在的7000元以上,社会主义新玉树巍然屹立在雪域高原,实现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目标。

  听着扎西多杰的讲述,习近平总书记表示:

  “我是直接飞到玉树的。当时上到了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村子,那里破坏还是很严重的。”

  “在玉树州机关,我给机关干部说了一段鼓劲的话。我说,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有你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党中央全力支持,有全国人民四面八方支援,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将来肯定会有一个新的玉树。”谈及往事,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

  “现在玉树街道更整洁了,房屋更坚固了,奶茶更香甜了,我们真心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能再来玉树看一看,到时我们再唱一支山歌给党听、给习近平总书记听。”扎西多杰的话语代表了玉树人民的心声。

  “我很牵挂玉树,今天听了你的介绍,很高兴。我相信,玉树还会发展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说。

  绿色变迁

  炎炎夏日,漫步结古朵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往里走,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绿色的世界。小溪潺潺流淌,湖水碧波荡漾,好似一处“世外桃源”。

  沐浴着午后的暖阳,湖中心的凉亭中,生态管护员昂嘎和同事正在小憩。

  今年50岁的昂嘎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在结古朵公园上班已经七八年了,每天8时上班,步行20多分钟后到达公园,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些年,昂嘎见证了玉树市的绿色变迁,从公园中望着绿色的山坡说:“玉树灾后重建完成后,就开始种树,每年种一些,几年下来,你看我们的新玉树到处都是绿色,山坡上、河谷旁、公园里、道路旁……只要有空闲的地方,都种上了树。”

  地处玉树市结古镇的结古朵公园,是集休闲娱乐、运动、文化交流、野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公园,公园以一条人工河道贯穿东西,园内步道迂回曲折,河道两旁以曲桥、栈道、小桥连接,云杉、丁香、柽柳等树木点缀其中,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小桥流水景致。

  在昂嘎看来,如今新玉树的绿色成就,除了玉树各族干部群众不遗余力地推进国土绿化外,更离不开群众日益增长的环保意识。

  “这个公园有10名生态管护员,以前公园里孩子们乱踩乱折,草坪上聚餐后留下的是一堆垃圾,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现在好了,游客很自觉地将垃圾带走,父母也能约束孩子文明游园,我们的工作也相对轻松一些。”昂嘎说。

  变化不仅仅在这里。伴随着玉树灾后重建全面竣工,尤其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提出了“两个越来越好”的发展要求,玉树州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不竭动力,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

  昔日,德卓滩是玉树灾后重建的临时指挥部,随着灾后重建的完成,德卓滩成为了产业园区储备用地,2015年3月,玉树州委州政府决定将德卓滩产业园区储备用地打造成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为玉树州增添更多的绿意。

  今天,德卓滩这片玉树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成了玉树国土绿化的大本营,栽植了各类苗木71万株,是青南地区海拔最高、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育苗实验基地,它的发展见证了玉树人在高原铺绿的壮举。

  依托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玉树的绿色一天天在变化。玉树不仅有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绿绿的草原,还有茂密的树林。

  五年来,玉树州完成国土绿化83.81万亩(1亩≈0.067公顷),栽植各类苗木1273万株,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3.2%增长到3.97%,草原植被覆盖度从2015年的58.35%增长到61.8%。

  金色梦想

  刚出车祸的那段时间,朋措旺加觉得天都塌了。

  朋措旺加今年32岁,老家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毛庄乡。受伤前,身高1.8米的朋措旺加是一名导游,家乡的山山水水成了他生命中最具魅力的东西。没承想,2011年3月的一天,一场车祸导致他高位截瘫,再也站不起来了。

  在成都接受康复训练后,他没有选择回家,而是通过参加成人高考,进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学习了三年视觉传达专业,成为这所学校第一个轮椅上读完大学的人。毕业后,他先后前往德国、美国继续学习深造。

  在外求学期间,朋措旺加得到了很多帮助。学校在所有路口修建了无障碍通行道,还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单人宿舍。班里的同学成立“爱心团队”帮助他上下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遇到了很多来自北京、上海的伤友,他们不仅能够自己生活,有些人还在继续工作甚至自主创业。”然而,回到老家,朋措旺加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受伤后,我才发现当地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坐在轮椅上,但相比那些外地的伤友,这些人的生活还是要靠家人照顾、政府帮助。”

  2014年,朋措旺加在州上举办了第一次夏令营,邀请了外地和当地的伤友参与。其间,他们不仅分享了专业的护理知识,还“点燃了很多人心中的那把火”。

  2018年,朋措旺加登记成立“玉树州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除了原有的夏令营之外,还组织了轮椅篮球队、轮椅舞蹈队、合唱团等,对成员进行手工培训,参与制作手工艺品的成员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

  “成立‘希望之家’,一方面是想帮助伤友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是想鼓励他们靠自己双手挣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更关键的一点是帮助他们走出去、融入社会。”

  短短几年,朋措旺加先后在玉树市、囊谦县和曲麻莱县筹建了三所“希望之家”。在这里不仅可以煮咖啡,烘焙西点,还出售伤友们加工制作的特色手工艺品,举办一些艺术沙龙、读书分享会。通过这个纽带,超过120名伤友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很多成员的事业发展有声有色。

  说起未来,朋措旺加有个金色的梦想:“我还想在青海、四川等开设更多像‘希望之家’这样的机构,帮助更多伤友做到生活自理、自力更生。”

  温暖生活

  白玛拉毛工作的玉树市结古街道办事处折龙达社区,有469户居民1697人,是结古街道中人口相对较多的一个社区,藏族群众占90%以上。

  2014年,在开展定期入户走访时,调来折龙达社区工作不久的白玛拉毛发现,社区有不少孤寡老人。

  “这些老人大多行动不便、身体不好,日常生活无人照料。”

  为了给这些孤寡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十年社区工作经验的白玛拉毛想了个主意,和社区的工作人员才仁求措、普措代吉等人组成了一个志愿服务小队。每隔几天,服务小队就到这些老人家中,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清洗衣服、理发、修剪指甲、谈心聊天。有的老人生活困难,白玛拉毛就自掏腰包给他们添置衣物和生活用品。

  记者采访时正好赶上端午佳节。社区工作人员精心准备好水果零食,和孤寡老人聚在一起,包包子、包粽子,唱唱歌拉拉家常,其乐融融。

  特意换上藏服的扎西求占老人被拉进了跳舞的人群,一曲未了,竟如醉如痴。

  “我太高兴了!我太高兴了!”76岁的藏族老阿妈嘴里不停地说着,忽然,她用手捂住脸,哭了,泪水从手指间淌落下来,“就像做梦一样,社区的这些丫头,比我自己的孩子还要亲。”

  要凝聚社区民心,惟有以心换心。

  社区居民相巴有个一个特殊的家庭,七八年前,弟弟、弟媳相继去世,她和丈夫便把弟弟的4个孩子接回家,和自己的4个孩子一起照顾。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过得捉襟见肘。

  2014年开始,服务队就和相巴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只要有空,白玛拉毛就和同事一起准备好东西去看望他们一家。

  寒来暑往,经过几年的发展,曾经那个服务小队,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格桑花志愿者”服务队,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志愿者加入其中。

  “成为格桑花志愿者,我很骄傲,看到这些老人就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才仁求措说,看到老人们露出灿烂的笑容,投来感谢的目光时,心里就会感到很暖和。

  白玛拉毛说,在藏族群众心目中,格桑花寓意温暖、美好、幸福。志愿者服务队取名格桑花,希望志愿服务也如格桑花一般,把关爱和温暖传递给每位社区老人。

(责编:杨启红、刘沛然)

推荐阅读